以前觉得,八大山人是一个笔墨功夫很高妙的人。他是一个忠实的晚明遗老,没落皇族,但这次深深地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大怪咖呀。
比如,他这枚长得像英文的章。
八大山人,好像是AW。
再比如,他这枚充满动感的章。
竟然只是一个驴字。
比如这枚章,说自己口如扁担。我想了一会儿,忽然大笑,这不就是说自己天天习惯性向下撇嘴吗?
他画的猫不要太萌。
他画的鹿不要太傻。
还有一个美得不要不要的,遗世独立,气质比王菲还孤高清冽的鸟。
他在个山小像上题辞说自己“手足无措”。
他的朋友则给他画了一段符。
这个清瘦的僧人,顶级的艺术家,人生的经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以,今天,介绍这篇姚亚平先生撰写的专门研究《个山小像》和八大生平的文章,或许会对了解八大有所助益。
从《个山小像》看八大山人的身世
1954年前后,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的真实画像,是研究八大生平重要的文献。为什么呢?因为八大山人一身都是谜,当时,许多基本信息都不清楚。比如,他是哪年生的,他一生的行踪是怎样的?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阶段有哪些重要事件、哪些重要的作品?而这幅《个山小像》的发现,把这方面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首先,这幅《个山小像》透露出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身世信息。八大山人在画上自题:
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人们对八大这一段话会提出两个时间问题:“蒲节”是什么节?“甲寅”是哪一年?“蒲节”,就是端午节,因我国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八大一生只碰上一个甲寅干支,所以,这句话中的“甲寅”,就是指 1674 年(康熙十三年)。八大山人这段话直译就是:这幅画是我的肖像,我叫它《个山小像》。那是在1674年端午节的后二天,碰到我的老朋友黄安平,他为我而画,这年我49 岁。
既然八大在1674年是49岁,那往前推算49年,八大就是生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他卒于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所以,八大山人活了80岁。
八大山人对这幅像相当满意,十分重视。从1675年至1678年的三年时间里,八大先后在这幅《个山小像》上记下自己和友人题写的文字,计有:1。八大自己命名并用篆书书写的“个山小像”四个字。2。自题记一则,就是上面提及的“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3。自题诗四首。4。饶宇朴、彭文亮、蔡受题的像赞和题跋共三则。这样,八大借友人之口,或自说自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明宗室身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人生遭遇、进入佛门的原因、经历,特别是1644年以后的心路历程。这样,这幅《个山小像》就成为我们现在认识和研究八大山人的珍贵材料。
我们凭借《个山小像》和其他材料,可以对八大80年跌宕起伏、艰难痛苦却高寿多产的一生作一个分析。八大的80年,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岁—19岁,即1626年—1644年。
饶宇朴在这幅《个山小像》的题跋中讲:
个山綮公……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八大山人天资聪慧,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少年时曾参加过乡试,录为生员(秀才)。当时德高望重的长者,莫不交口称赞。饶宇朴的这个评价得到其他许多人的佐证。如陈鼎《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 “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
1644年,清兵入关、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第17个皇帝崇祯上吊自尽。
2第二阶段:20岁—23岁,即1645年—1648年。
1645 年(顺治二年),八大20岁,南昌陷落,1645至1649 年(从清顺治二年夏天至顺治六年春天),南昌一直处在兵火浩劫之中,宜春王朱议衍被枭首正法,贵溪王朱常彪被抓砍了头。宁王府90余口人被杀,明王室不断被追杀。王室成员纷纷改名易姓,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八大也逃离南昌城。
这时,他的父亲朱谋觐去世, 估计葬于宁王宗室祖坟所在的南昌西山。 他既为父亲守坟,也为避难保命,躲进南昌西部的深山老林。估计在这段三年的守坟时间和在下一段出家介冈灯社期间,八大还多次到过奉新。邵长蘅就说他“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
八大自己也有诗说:“归隐奉新山,一切尘世冥。”当时,清兵南下与南明抗清,在南昌及附近攻防几度易手,形势反复变化。所以,这一时期八大主要做三件事:守坟、避难,同时也在观察时局。
3第三阶段:23岁—55岁,即 1648年—1680年。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说八大:
戊子现比丘身。
“戊子”,指的是1648年,这一年八大23岁。此前,八大经历了“甲申,国亡,父随卒”的惨痛遭遇。现在,刚刚守孝期满,又赶上清军第二次攻进南昌城,并屠城。自己再次经历“妻、子俱死”的巨变,八大看到南明抗清形势日益恶化,复明无望,万念俱灰,万般无奈,于是,“剃发为僧”,估计隐身于进贤介冈灯社(今南昌县黄马乡)。
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跋中接着说八大:
癸巳,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
“癸巳”,指的是1653年(顺治十年),八大28岁。他在剃度后的第5年,在进贤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为师。耕庵(1606-1672),法名弘敏,字颖学,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人。1626(明天启六年)在定慧寺(在今奉新县头陀山)出家,后在博山能仁寺(在今上饶广丰县)拜雪关道訚(1585-1637)为师,这个时候在进贤主持介冈灯社,是曹洞宗第 37 代宗师,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一位高僧。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夏,耕庵离开进贤介冈灯社,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院”就是规模较小的“寺”。耕香院,又名耕香庵,后名耕香寺。2013年,奉新县文物部门对耕香庵和八大山人进行了专项调查,均从实地发现铸有“耕香庵”和“耕香寺”两种名称的石碑或寺砖,“耕香院”之名则见于各种文献记载。这些实物和文献证明:“耕香院”“耕香庵”“耕香寺”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耕香院的发展变迁情况。在耕庵前往奉新创建耕香院期间,进贤的介冈灯社就由八大代为住持。
过了一年多,1658 年,奉新头陀山定慧寺的住持冲公禅师圆寂,耕庵是在定慧寺出家的,于是他要去接替。这样一来,耕庵就不能兼顾奉新耕香院和进贤介冈灯社两座寺院了,更重要的是,八大“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于是,1659 年(顺治十六年),八大在34岁的时候,正式接替耕庵,住持介冈灯社,“竖拂称宗师”,聚徒讲经了。
1666年(康熙五年),八大离开他生活了十五六年的进贤县介冈灯社,来到奉新耕香院。这一年,八大 41 岁。从1666年算起,到1677年去临川,八大在奉新耕香院待了11年。他和他师父待的耕香院在今奉新县会埠镇。会埠镇是奉新县历史上最发达的地方。潦河河道在这一段水深、宽阔、平坦,便于通航,沿岸码头众多,当年耕香院的旁边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码头,现在码头的结构形制还在。会埠依潦河而兴,船、货、人汇集于此,会埠也由此得名。
会埠镇曾经是历史上的海昏县、建昌县(今宜丰县)、新吴县(今奉新县)的县治所在地。这个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艾。艾包括今江西的奉新县与修水县、 铜鼓县、靖安县、 安义县,秦时称艾邑。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把艾一分为二,分为艾和海昏,艾包括今修水县和铜鼓县,海昏包括今奉新县、永修县、安义县、靖安县、武宁县。海昏城一开始设在今奉新,后来移至今永修县内吴城芦潭一带。
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又分出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设在今奉新县会埠镇的故县,属豫章。三国时期,奉新县属吴国之地。公元625年(唐武德八年),新吴撤消,并入建昌,原新吴的县城废弃。683 年(唐永淳二年),恢复新吴县。但老县城已经放弃了57年,不宜再作县治,于是,706 年(唐神龙二年),新吴的县治就落在现在的奉新县城。原来的县治就叫“故县”,一直叫到今天,现在是会埠镇辖下的一个村庄。
《个山小像》跋有“此赞……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其中的“新吴”,就是今奉新县城所在地。饶宗颐先生曾撰文就八大这句话中的“新吴”作过考证 ,引《元和志》云 :“新吴县,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海昏县置。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德五年又置。旧隶楚,今新属吴,故曰新吴。”所谓今新属吴之“今”,非谓唐时,当指三国之吴。就是说奉新这个地方地处楚与吴之间,行政归属时有变化,原来属于楚,后归入吴,故名新吴。
这一时期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件是:胡亦堂任新昌(今宜丰县)的知县(1670 年),其女婿裘琏于这一年的冬天来新昌。 新昌和奉新相邻, 如果从南昌到新昌, 必定要路过奉新。1671年夏,八大与裘琏相识并交往。1672 年,八大离开奉新,去新昌拜访裘琏,一直住到1673年秋天。在新昌,八大结识了胡亦堂。
当八大在新昌期间,颖学弘敏,即八大的师父耕庵老人在耕香院去世,时年 66 岁。
1674年,八大49岁时的这幅《个山小像》,以及至1677年这3年间,八大以及饶宇朴、彭文亮、蔡受等题跋。
1677年(康熙十六年)二月,胡亦堂由新昌调往临川(今抚州)任知县。而这一年的秋天,八大携带《个山小像》离开奉新,来到他当年出家的进贤介冈灯社,请他的同门师兄弟饶宇朴题跋。
这个时候,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八大前往临川,去参与撰写临川的地方志。这里有一背景。早在前几年的1672年(康熙十一年),清廷首次颁发全国范围的修志通令,还规定了各省通志的内容和通志的款式。此时的修志之举非同寻常,其最大的任务和难题是,经历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之后,如何记载和评价前朝的历史,如何撰写前朝官宦的传记,如何记录这些年来战乱特别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为本土的抗清活动立传,这对参与其事的文化精英来说,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 1678年(康熙十七年)又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和修纂《明史》 。在这种情况下,八大应邀来到临川。这是他第二次到临川。按《八大山人年表》,从 1677年年末离开进贤前往临川,到1680年离开临川走回南昌,八大在临川待了两年。
这是八大第二次到临川,上一次是在15年前的1662年(康熙元年),那时是八大住持介冈灯社的第三年。那次八大山人与许多官员、名人咏诗酬唱,胡亦堂于1680年主编的《临川县志》,就收录了八大当年写的10首诗。
1680这一年,八大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最后,撕裂身上的僧衣,一把火把它烧了,然后步行回到南昌。
从23岁到55岁,八大一共经历了长达 32 年的僧侣生活。就他的艺术创作来讲,在佛门的这段时光,八大今天所见的作品不多。在介冈灯社期间,八大主要创作了《传綮写生册》十五开(1659年、34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八大最早的存世作品,多画花卉、奇石等,注意写实,没有明显的追求怪诞的倾向。再就是48岁创作的《花鸟册》,记天干,不记地支。还有52岁创作的《梅花图册》。
从1666—1677年这十一二年间,八大(41-52岁)在奉新耕香院,主要作品有 《墨花图卷》(1666)、《梅花图册》(1677)。书法作品有《个山传綮题画诗轴》(1671)。八大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点,就是他的名号、款识、花押、印章。单就印章来说,到 1986 年,研究者已收集到八大山人用过的印章 89 枚。而且,八大在一生中使用不同的字号、款识、花押、印章,它们的使用和流变,反映了八大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辨识和研究这些款识、花押、印章,有助于理清八大的人生轨迹,把握八大的思想脉络。
在佛门禅林的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59年,34岁:传綮、綮、刃庵、净土人、灯社、雪衲、个字、钝汉、枯佛巢。
1666年,41岁:法堀、耕香、雪个、土木形骸、白云自娱、萧疏澹远、一笑而已。
1671年,46岁:个山、黑枳。
1677年,52岁:怀古堂、西江弋阳王孙、灯社綮衲、掣颠。
1678年,53岁:佛弟子、芸窗。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名号,主要有:
一、他出家时得到的法名和字。“传綮”“刃庵”是八大 1653 年 28 岁在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为师时的法名和号。“传綮”,“传”是辈分,也是传承;“綮”者,语出《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指骨髓缝隙中的精妙,佛门借指大义妙门传。所以,“传綮”者,传播、传承佛法之精髓也;“庵”,指禅门丛林,具体讲就是他出家的介冈灯社;“刃”者,忍也。八大遁入空门,乃一时之忍也。“刃庵”,清晰地表现了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二、他出家所在的寺名,如“灯社”“耕香”。比如1666年的《墨花图卷》,图卷右上盖有“耕香”印章,就反映了是八大在奉新耕香寺所作。
三、反映他出家人的身份。如“净土人”“佛弟子”。
四、反映他的家族出身。如“西江弋阳王孙”。
五、反映他的人生态度与志向,如“个山” “雪个”“雪衲”“白云自娱”“一笑而已”,就是“土木形骸”“枯佛巢”“掣颠”等名号,也明显透露出八大的微妙心情。比如 1677年的《梅花图册》第九开不但题诗“泉壑窅无人,水碓舂空山。米熟碓不知,溪流日潺潺”,反映了奉新山区的景色,而且,八大第一次使用了“掣颠”的印章,诗描写的是那么宁静,而印章表现的却是要“掣颠”。从1674年《个山小像》绘就以来,他在画像上的各种自题诗,再到 1677 年他离开奉新耕香院到进贤介冈灯社找饶宇朴题跋的这一连串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八大此时的心情实在是不平静。
4第四阶段:56岁—58岁,即1681年—1683年。
1681 年,八大56岁,登南昌绳金塔,作《绳金塔远眺图轴》,署名“驴”。这是目前所见八大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驴”款山水画。从此,八大弃用“传綮”,使用“驴”号。
1682年,八大57岁,作《古梅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和《绳金塔远眺图轴》一样,都是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另有《花鸟册》(1683,日本金冈酉三藏)、书法作品《瓮颂》(1682)、《行书诗册》(1682),表现出从行草到狂草,狂放不羁的情绪。这段时期是八大山人离开禅林的还俗期,他的思想极度苦闷。人近花甲,焚裂袈裟,脱佛还俗,回到故乡家园,可是,“人民城郭非从前”,自己也 “独身倘佯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他就这样“溷迹尘埃中”,境况十分悲惨。
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81年,56岁:驴、技止此耳、口如扁担、一字年、此堂、禊堂。
1682年,57岁:驴屋驴、夫婿殊驴、止八大山、六六洞天、字曰年、何负。
1683年,58岁:驴屋人屋、人屋、画瓮、二九一十八生、夫闲。
5第五阶段:59岁—80岁,即1684年—1705年。
1684年,八大59岁,作 《行楷黄庭内景经册》十二开,始见“八大山人”四字署款。从此,他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以诗、书、画为事,不用“雪个”“驴”等名号,而正式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成了一个“不名不氏,惟曰八大”的画家,一直到 1705 年 80 岁去世。
八大山人 杂画册页(十开之九) 31×25.8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时期是八大绘画发展的成熟期、高产期,《杂画册》(1685)、草书《卢鸿诗册》(1686)、《为镜秋诗书册》(1688)、《花卉卷》(1688)、《行草西园雅集卷》 (1688)、《竹荷鱼诗画册》(1689)、《瓜月图轴》(1689)、《鱼鸭图卷》(1689)、《孔雀竹石图轴》(1690)、《墨梅图轴》(1690)、《快雪时晴图轴》(1690)、《杂画册》(1691)、《莲房小鸟图轴》(1692)、《安晚册》(1692)、《双雀图轴》(1694)、 《瓶菊图轴》(1694)、《荷鸭图轴》(1696)、《山水图册》十三开(1697)、《河上花图卷》(1697)、《渴笔山水册》(1699)、《杨柳浴禽图轴》(1703)……这一段时期,八大的作品像井喷一样,高产多产,且风格多样,既有前一段的怪诞面目、怪诞晦涩的作品,又有后一段的宁静平和的作品,质量水平更是达到令人观止的高峰。
这一时期,八大使用的名号、题款、花押、印章及其首次使用的年份如下:
1684年,59岁:八大山人、个山人、画翁、篇轩、浪得名耳、八还、白画、可得神仙、学学半。
1686年,61岁:不买山、壬癸、黄竹园。
1689年,64岁:画渚、八大山人(有框屐形印)、个相如吃、山、何园。
1690年,65岁:涉事。
1691年,6岁:在芙。
1693年,68岁: 艾、藞苴、晋字堂。
1694年,69岁:拾得、在芙山房、忝区兹。
1696年,71岁:遥属。
1699年,74岁:驴。
1700年,75岁:真赏。
1702年,77岁:何园。
1705年,80岁:手屈一指、八大山人(屐形印)。
八大山人80年的生涯,近20年在明,60余年在清。他曾是大明的王孙,20岁之前生活在南昌,考过大明的秀才,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坼,在生死关口,从皇家宗室沦为朝廷命犯,为逃命保命窜伏深山老林达3年之久,最后逃禅削发为僧。15年多在进贤介冈灯社,十一二年在奉新耕香院,做了30余年和尚,在禅林寺庙里静寂修习。56岁回到南昌,最后死在南昌。这种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奇特跌宕。单凭这份简略的履历也不难看出,这都对八大的思想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文章来源:民国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