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浙江海宁,新月派代表诗人。
提起徐志摩,人们一般都会想起他浪漫清丽的诗歌,想起他的《再别康桥》与《偶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新月派诗人的画事。他自己虽然 不画画,但对绘画有着深切的领悟,这可以从其诗歌中浓郁显明的绘画美看得出来。而且,他还积极参与画界活动、介入艺术争鸣,对西方现代派绘画在中国的早期 传播贡献力量。
在美展专刊上撰文反驳徐悲鸿
1929年4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会常务委员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画界名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同样对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诗人——徐志摩。
这次展览共有354件西画作品,其中包括写实主义、浪漫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未来派等多种风格的作品。而当徐悲鸿发现展览中的作品有太多西方现 代主义倾向时,就拒绝送自己的作品参展,并撰文《惑》发表在美展专刊上。他言辞激烈,矛头直接指向塞尚等人的现代派绘画风格。在这篇文章中,他直言:“欧 洲自大战以来,心理变易,美术之尊严蔽蚀,俗尚竞趋时髦……不愿再见此类卑鄙昏聩黑暗堕落也。”
作为美展专刊的编辑,徐志摩以《我也“惑”——与徐悲鸿先生书》为题撰文,并同时发表在专刊上,为现代派辩护。对于徐悲鸿所鄙夷的塞尚,他如是肯 认:“如其在艺术界里也有殉道的志士,塞尚当然是一个……”对于徐悲鸿看现代派的一腔怒火,他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这话如其出在另一个的口 里,不论谁,只要不是你,悲鸿,那我再也不来费工夫迂回地写这样长篇的文字。”
与有“艺术叛徒”之称的刘海粟成为知己
他不同意徐悲鸿对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加攻击的偏激观点,更不同意他把中国艺术家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斥之为形式主义的主张,并由此引发了当时画坛上由众 多艺术家参与的广泛争论。这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二徐”之争。“二徐”之争的实质是当时中国美术的写实派与现代派之争。一方坚持“形既不存,何云乎 艺”,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凭着绘画的或塑造的形象……表现灵性的经验”。从他们的争论中不难看出,对于西方现代派绘画徐志摩显然更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待 之。
徐志摩对西方形形色色现代派的宽容态度,来自于他游学欧美的人生经历,也源于他对审美自由的笃信。基于此,1924年刚刚留学归国的徐志摩,便与有“艺术叛徒”之称的刘海粟成为艺术知己。
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一文里曾如此概括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 这种人生追求,注定了他在写实派绘画与现代派绘画争论不休时,能毫不犹豫地选择强调表现自由的现代派绘画。虽然彼时中国画界现代派的鼓吹者与运作者,最终 被淹没于纷飞的战火中,但徐志摩等人对现代派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超越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