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3平方米的摊位前,邱宏修躺在笔架后的藤椅上。
笔架上各式各样的毛笔
曾经,它是省内三大制笔名家之一
如今,它却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中
□记者 周斌 实习生 习宜豪 陈龙 文图
核心提示
“邱氏祖传生花笔,制作精巧夺天工。挥毫落纸云烟满,文章清新老更成。”这是著名书法家牛光甫先生为邱文成笔庄题的诗。
邱文成笔庄,穿过了清、民国,走到今天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开封市繁华的书店街上有5间门面的笔庄,到现在却成了仅存一简易笔架的地摊。明年5月,就连这个简易笔架也将撤下,消息一出引发了许多“老开封”的集体怀旧。
【探访】
汴梁名笔面临绝版
11月15日上午,下着蒙蒙细雨。穿过开封市繁华的书店街,记者走到了与书店街交叉的徐府街上。徐府街与书店街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明代中山王徐达裔孙的府邸,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30年前,邱文成笔庄从书店街迁到此处,那时,这家笔庄已是开封唯一存留下来的手工自制笔作坊。
阴沉的天气,胡同里暗淡无光。胡同口,一个笔架靠墙而立,上面放着数十个看上去年代久远的笔盒,内置数百支各种类型的毛笔,毛笔上都刻着三个精致的小楷:“邱文成”。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躺在笔架后边的藤椅上,尽管裹了厚厚两层大衣,他的手仍不住地发抖。老人叫邱宏修,今年58岁,他就是“邱文成”笔庄的第三代传人。三年前,邱宏修患上了糖尿病与帕金森综合征,放弃了制笔的营生,将门面房租赁了出去,将笔庄迁到了旁边的胡同里。
“不做啦,身体有病做不了啦!”听到记者要来看制笔工艺,老人连连摆手,感叹道:“现在只卖这些存货,卖完了,‘邱文成’毛笔就都绝版了,库里也只剩3万多元的存货了。”
【现状】
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我的孩子们,上完大学都工作了,他们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学这门手艺需要4年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个耐心坚持下来,因此也没有收徒。”邱宏修告诉记者,“有天早上我想写写毛笔字,拿起笔发现手一直抖,笔杆上的字也刻不成了。到医院一检查,人家说是‘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了好久,现在走路吃饭都没问题,就是不能刻字了,这毛笔也做不成了。”
“那等这些存货卖完了,‘邱文成’的招牌不就没了吗?”没等记者问完,邱宏修笑着告诉记者:“没了就没了,那也没有办法。多次搬家,很多制作毛笔的工具也散失了。”
邱宏修说:邱文成笔庄的毛笔均为手工制作,价格要比其他商家出售的批量生产的毛笔略高一些。除了对毛笔有很高要求的文人画士外,一般顾客很少对毛笔质量差别斤斤计较。
2009年,邱宏修将原来笔庄的店面租了出去,以补贴家用,自己则在旁边的胡同内摆了个笔摊售卖剩余的毛笔。邱宏修说:“即便是这个小摊,我也最多能撑到明年5月份,这个摊也不摆了。”
“开封毕竟是个文化名城,要不是因为我得了这些病,又后继无人,我是绝对不会让邱文成笔庄沦落到这个地步的。”邱宏修伤感地说。
【辉煌】
省内三大制笔名家之一
“文房四宝笔为首,一笔在握功名就,堪奇古城几名笔,原来就产家门口。”早年间流传在开封的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邱文成笔庄。很多人都以为邱文成笔庄是以其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实际并非如此。
“邱文成笔庄是由我的爷爷邱志和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建的。当时我的爷爷邱志和15岁就从老家长垣来到开封在一家制笔店当学徒。”邱宏修告诉记者,“‘邱文成’这个名字是爷爷的师傅给起的,‘文’代表毛笔,‘成’则代表着成功。”
由于笔庄制作的毛笔货真价实,再加上邱志和的苦心经营,邱文成笔庄很快在开封十几家笔庄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并逐渐把生意扩展到了南书店街,成为当时河南省内的三大制笔名家之一。
解放初期,邱志和的儿子邱信堂接过了笔庄的事业,此时邱文成笔庄出产的毛笔已行销豫东各地。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为了表达对邱文成笔庄的感激之情,纷纷赠上字画,邱宏修说他家至今还挂着许多名人字画,笔庄的招牌就是由著名书法家张本逊题写的。
邱文成笔庄发展到邱宏修这一代,制笔的手艺传到了邱宏修和他的大姐邱清鸽的手中。虽然邱宏修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制笔工艺,但是邱宏修真正经营笔庄只有8年的历史。邱宏修的父亲邱信堂今年春天过世,“我父亲到74岁的时候还在制笔。”邱宏修说。
【探秘】
不老的制笔绝活
虽然笔庄传承了110多年了,这110年间许多制笔老店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进行了结合。然而,无论是当年经历的辉煌还是如今的低谷,邱家人却执著地坚持把传统的制笔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制笔者的容颜随着岁月衰老、更替,可手艺却一如从前,因此邱文成笔庄成为开封城唯一遗存的手工自制笔店。
“毛笔制作过程精细复杂,经过70多道工序,方为成品。其中以蒸、沤、平、扎、坠五道工序最为重要。只有每一道程序都做到精湛,才能制作出一支‘笔齐、肚圆、头尖、体健’的毛笔来。”邱宏修说,由于店面搬迁等原因制笔工具大多散失,“要不然我就可以给你演示一下具体的制作过程了”。许久不做笔了,一些细碎的工序他已经记不大清楚了,需要姐姐邱清鸽两人一同回忆才能把整个制作过程复述下来。
【感慨】
“老开封”集体
怀旧
“邱文成笔庄”不仅是邱家人的精神寄托,更是许多老开封文化人对过去汴梁文化古韵回忆的寄托,邱文成毛笔的绝版更是引发了许多老开封人的集体怀旧。
许多人来到邱宏修的笔摊上,买笔留作纪念。正当记者与邱宏修师傅聊天时,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伯骑着自行车来购买邱家制作的毛笔,他花了56元从邱文成笔摊上精心挑选了11支用来写小楷的毛笔。
老伯姓黄今年60多岁,是开封市某高中的一位退休教师。他说,他和邱文成笔庄的毛笔有着很深的感情。老伯说:“以前邱信堂师傅还在的时候,我经常来买笔。前几天,听说邱文成笔庄的笔将要绝版了,我特意赶过来买几支收藏起来,这是值得我们这些老开封纪念的物品。”
得知邱文成笔庄的现状后,网上也是议论纷纷,网友“馨园草”在博客中感慨道:“数年前我曾到琉璃厂十字路口南边路东一家做小楷毛笔的人家买笔,听人家讲制笔的复杂工序和艰难,再就是传人难继,孩子们不愿从事这门老行当了,真让人感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