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粹。
马长泰楹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精粹奇巧,善用形象化语言和比喻、比拟、联想、想象、谐音、双关、顶针、连环、衬托、对比、排比等种种艺术手法,来写人记事、言志抒情。例如,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主联:
景观溯亿年,地利天时,太行汾水两行字;联雨沐三晋,根深叶茂,古树新枝一树花。
此联之妙在于把太行、汾水比作两行字,“两行字”自然是指对联,切题、切意,而又留下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这两行字怎么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预示着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后必将涌现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佳联妙对,把三晋大地打扮得如花似锦。
文学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楹联也有这三大功能,它的社会作用不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没有楹联。
楹联虽小,却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各地旅游景区、名胜古迹、园林寺观、亭台楼阁的楹联,往往涉及山川形胜、历史沿革、兵家掌故、名士风流,凝聚着人生感悟、世事沧桑,可谓“楹联小天地,天地大楹联”,有助于我们去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世界。以马长泰《题孔子联》为例:
莫言一本儒书,泰山万仞重论语;何止三千弟子,贤杰百朝是学生。
中国历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以居五岳之首的泰山衬托孔子的崇高和《论语》的价值,并非夸张。当今孔子弟子已跨出国门,遍及全球,此联应悬挂于世界各国孔子学院,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历史、认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楹联虽小,却言简意赅,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历来广泛流传的许多励志联、治学联、品德修养联,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都已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马长泰撰写的春联、寿联、挽联、时政联、赏石联、名胜古迹联等等,都注重寓教于乐,言近旨远,阐发人生哲理。他还有大量题赠诗友、弟子的嵌名短联,不仅嵌得自然贴切,而且语重心长,片言见意,谐趣横生,有点像《论语》的现代版,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如赠巩金义联:“金钱看淡忧愁少,义气相含朋友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勉马克联:“马虎点处人就好,克服些数你最行。”(“克己复礼为仁”)自勉联:“长中有短长补短,泰里伏危泰思危。”(“绝长补短”“居安思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楹联虽小,却尽善尽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联由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句式相同、平仄相谐构成,两两相对,集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于一身,把对称美、均齐美、和谐美发挥到了极至。自然界的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很美的;人体的五官端正、四肢平衡是很美的,哪个部位有缺陷都会失去平衡、失去美。各种门类的艺术,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都讲究对称、平衡、协调、和谐。对联除拥有形式美的诸元素以外,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写人写事、抒情言志、状景咏物,还具有诗词等文学形式所固有的音乐美、节奏美、形象美、意境美。对联的各种巧体,如拆字对、谐音对、回文对、顶针对、同旁对等,给人以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真可谓美不胜收。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马长泰丰富多彩的楹联中观赏到、感受到。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没有任何理由被文学拒之于门外。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偏重于楹联的实用价值,很少去认识它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历代文学史中看不到楹联、在文学评奖中看不到楹联、在中小学教材中看不到楹联,这是很不公正、很不合理的。古代科举考试要考“应对”,直到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录取新生还要考对联,过去家庭教育、私塾教育都有“对课”。楹联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中占一席之地、在文学评奖中占一席之地、在中小学以至大学教材中占一席之地。我们应该为此而大声疾呼,更应该就楹联的文学价值这个题目多做文章。
李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