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吴南生将所藏多年的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此图款识大多已剥落,作者不可考,但从仅存的“熙宁辛”三字可推出其年款
崔瑶(约1713-约1811)以画山水知名,传世作品较少,目前所见其作品有山东省博物馆所藏《悬崖兰竹图》。此图《枝隐先生小像》是其传世的另一件力作
文:朱万章
吴南生先生是20世纪广东地区有名的书画鉴藏家。他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并与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1909—1997)、启功(1912—2005)、刘九庵(1915—1999)、杨仁恺(1915—2008)、苏庚春(1924—2001)、王大山(1933—1993)等结下深厚的友谊,耳濡目染中,练就了一双慧眼。因而,大凡经其鉴藏的书画,不仅为真品,更多的是精品,成为当代岭南地区民间收藏的典范。
尤为难得的是,吴南生先生鉴藏书画,秉承“独乐不如众乐”的古风。他不仅将所藏部分名家书画公开拍卖,善款用于资助教育事业,为民间收藏树立其一面热心公益事业的旗帜;而且还多次将所藏书画精品捐赠给国家收藏单位,让全社会爱好艺术的人都能分享到这笔艺术财富。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南生先生将所藏宋元明清以来的书画先后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汕头市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这批书画中,既有反映宋元山水画风格的绘画名迹,也有代表广东桑梓文化的乡贤书画;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文献性,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宋元绘画
在吴南生捐赠的数十件书画中,重中之重莫过于两件宋元名迹:
1994年9月,吴南生将所藏多年的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此图款识大多已剥落,作者不可考,但从仅存的“熙宁辛”三字可推出其绝对年款:“熙宁”为北宋宋神宗年号,在熙宁年间仅有“辛亥”,故熙宁辛亥年当为公元1071年。此图所用皴法及画之构图、意境是典型的北宋山水画风格,树为蟹爪枝,山石为斧劈皴,乃北派山水的画法,颇有关仝、范宽、李成风韵,代表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风貌。图中树枝的画法,颇类李成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而山石、气韵,则与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极为接近。无论从时代风格,还是画中所流露出的气韵、意境,都反映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基本风格。谢稚柳1979年在诗堂题跋中称其风格为北宋所罕见,主要是指画面所体现出的“湿润”,但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还是和宋代的主流画风一致的。北宋画迹传世极少,而这件《群峰晴雪图》结构宏伟,品相完好,又具有明确的年款,因而弥足珍贵,成为广东省博物馆的又一镇馆之宝。
2010年,吴南生先生又将珍藏的元人的《平沙落雁图》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成为继《群峰晴雪图》之后的又一壮举。该图虽然并无作者款识,但从画风所体现出的时代气息及笔墨气韵,可以断定为明代以前作品是没有疑问的。谢稚柳在1982年为该画作跋时指出,“其画派纯出于南宋马和之”,“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是对其画艺的高度评价。对照马和之传世的《鹿鸣之什图卷》、《唐风图册》(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名迹,不难看出,《平沙落雁图》中水草、江景、飞禽、走兽以及旷野、平湖的画法,都与马氏有很多相近之处。虽然我们无法确认这就是马和之的作品,但至少可以认定其是具有和马和之相似风格的作品,是马氏风格的一脉相承。因此,谢稚柳将其确定为元人的作品,是较为稳妥而科学的判定。对于一个地市级博物馆来说,元人作品能入藏汕头市博物馆,不仅无可置疑地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更彰显出吴南生对家乡文博事业的鼎力支持,其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画作本身。
二、清代绘画
由于共同的爱好,吴南生与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先生为书画至交。基于个人缘由及对文博事业的挚爱,吴南生除了积极利用力所能及的“权利”为博物馆征集大量书画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外,更身体力行,将部分明清书画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在这批书画中,虽然没有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但就其艺术水准和稀有程度看,仍不乏可圈可点之物。
温聿新是清代康熙年间画家,擅写山水、人物,尤以画驴知名,《骑驴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以简洁的笔法表现溪山行旅的情境,其笔法与乾隆年间广东画家易景陶极为接近,反映出康乾时期非主流画风的时代特色;张宜尊是清代中期的山水画家,他与又村(待考)合作的《竹林清趣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是为肖像画配景,所画墨竹疏朗淡雅,颇具文人清趣;崔瑶(约1713-约1811)以画山水知名,传世作品较少,目前所见其作品有山东省博物馆所藏《悬崖兰竹图》。《枝隐先生小像》(广东省博物馆藏)是其传世的另一件力作。此图虽为肖像画,实则画面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以层峦叠嶂的山水为主,其画风系董其昌、“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一路风格,以青绿辅以工整的山石刻划,反映出深厚的传统功力。作为人物画的陪衬,画面重在突出南岳的雄伟与灵秀,以凸显出画中主人的逸趣,正如画中题诗所言:“凝碧山头翠欲浮,重重岩壑似丹邱。秋林一带浑如画,更倚红栏看瀑流”,一种超然世外、融入造化的文人胸襟跃然纸上;郦馥是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任颐(1840-1896)的弟子,以画人物及花鸟著称,《韩信乞食漂母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既反映其人物画的功力,也显示出状写花卉树木的技巧,笔力俏劲,是海派画风的典型风格。
这些清代画家因其画名不显,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作品传世也极为稀少。当大多数鉴藏家或美术史学者都将关注点投入到名家名作上去的时候,这些非主流的画家往往会被边缘化。当我们重新审视美术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离开了这些小名家的陪衬,整部中国美术史就会变得不完美,甚至是不完整的。因此,当我看到吴南生所捐赠的这批名不见经传(或小有名气)的清代绘画时,就会有一种天文学家发现新行星式的惊喜。随着这类小名家作品的不断挖掘,逐步浮出水面,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客观,越来越真实。
三、乡贤书画
吴南生捐赠给各地博物馆的书画中,乡贤书画是其一大特色。自古以来,书画鉴藏家偏好乡邦书画,是一大传统。吴南生自然也不例外。在这批书画中,其乡贤书画可分作两类:一类为珠三角地区的名家书画;一类则为潮汕地区的名家书画。
珠三角地区书画中,苏仁山和梁琛都是清代道光时期顺德籍画家,前者以人物见长,后者以竹石著称。《自画像》和《竹石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分别代表其基本风格。尤其是苏仁山《自画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不仅反映出作者简笔而流畅的人物画技巧,更因其长题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苏仁山的重要作品;黄?是晚清时期番禺人,善画山水;伍蠡甫(1900—1992)是现代新会籍著名学者,长期活跃于上海,兼擅山水。两人的《山水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都显示出二者不同的画风。
潮汕地区书画中,黄壁是清代康乾时期澄海人,以山水知名,其《山水》和《溪亭野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是其山水画的代表作,殊为难得;庄起凤(1808-1889)是晚清普宁人,以画马名著一时,《八骏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以特有的笔法刻划出马的各种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林琼是近代揭阳人,其《苏武牧羊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反映其受海派画风影响的痕迹;高振之是近代澄海人,以指画和墨竹见长,《风竹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反映其画竹之风;范家驹(1881-1943)是潮阳人,黄际遇(1885-1945)是澄海人,两人都是著名的学者,同时兼擅书法。范家驹的《行楷书论书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和黄际遇的《行书五言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均反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具学者文章之气;佃介眉(1887—1969)是潮汕地区诗书画印兼擅的传统文人,《篆书轴》和《山水》(均藏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代表其书画成就。
当然,在以上三类书画之外,吴南生捐赠的名家书画中,还有不乏如蔡公时(1881-1928)的《行书七言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黄鹤年、袁培基(1856-1943)的《人像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等,都是现代文人的书画力作。
无论是价值不菲的宋元名画,还是颇具艺术与文献价值的清代以来书画,都凝聚着一个长期从事书画鉴藏、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同志的拳拳之心,彰显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践行者的古道热肠。为高扬其为文化、文物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今年颁发给了吴南生先生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这既是对吴南生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与褒扬,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激励。愿吴南生所倡导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如同其捐赠的书画一样,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