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很多画都是在拍卖行捡的漏儿。”王汉民说,之所以能在拍卖行捡到漏儿,主要是自己对收藏的画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画家王汉民每年都参加北京大大小小的拍卖会,靠着自己对国画的喜爱和研究,七八年来,以极低的花费积累了一大批民国至当代的书画作品。据他讲,这些收藏的国画作品,如今价格已经翻了十倍之多。
800元买到名家
第一次见到王汉民,是6月1日在北京中山公园展出的“首届楼阁山水画大师何镜涵师生展”上,他和师弟贾波联合师傅何镜涵展出了近40幅山水精品。挂在墙上的绘画作品大多描绘山水楼阁,山脉气势恢弘,其间的亭台楼榭则富贵堂皇,人居与自然合二为一,意境深远,令人向往。
看到王汉民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热衷收藏国画了。
“我从2000年左右开始收藏,如今已经有七八年的收藏历史了。”王汉民自幼学画,后来做过工程师,当过厂长,还曾经养过甲鱼,曾经拜何镜涵、陈大章两位国画大师为师。今年5月,他和师弟贾波等50名画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七八年来,他利用自己的研究知识,在一些拍卖行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很多很有分量的画作。
“拍卖行就是个经纪公司,觉得你的画能卖就会接手,不负责鉴定画的真假。”王汉民说,很多小的拍卖公司的拍卖作品也有假的,而且鉴定师水平也有限,看不出真假来,所以掺杂在这里面的一些真品往往价格也很低。“我就是这样捡了很多漏儿。”
“收藏也分科,有文玩、杂项、古董,我是收藏书画。这里的学问相当多,需要多年的修炼,我是凭着对绘画的爱好、对绘画史的了解慢慢入门的。”
2002年,王汉民买过画家吴光宇民国时期的一幅作品,是在一个很小的拍卖行买的,只花了800元钱。“首先我研究过他,之前就买过他的画。当 时是无底价拍卖,一百元起价,我的心理价位是一万五到两万元,结果最后举到了700元就没人跟我争了。加上70元佣金,那张画只花了不到800元钱。”现 在这张画“没有五万八万我不卖”。
王汉民家里的一本册页是2001年在一个小拍卖行里拍到的,里面收集了娄师白、田士光等名家的作品,当时买到的时候只花了2200元,现在这本册页有人出10万元买,他没有卖。
“前几年也是在一个小拍卖行,我用330元买了一张欧阳中石的五尺大对联,因为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决定出手,最后卖了38000元。”王汉民说,“这就叫捡漏,是给有眼力有学识的人准备的。”
打眼也有魅力
虽说大部分捡漏“得便宜”,但王汉民也有“打眼”的时候。有时候看走了眼,也小小损失一把。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因此损失往往不大。”
“我就有一个原则:宁买假中真,不买真中假。宁买假中真,就是遇到一幅拿不准的画,我按假的买,掏的是买假画的钱,买到真的当然好,就算是买到假的,我也平衡。真中假,就是花真画的钱买到假的,我一般会非常谨慎。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打眼的事。”王汉民说。
王汉民因此细细研究了很多名家的画。“当我买到一幅画之后,我就会认真地研究作者各方面的资料,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各个时期签款的笔体、画风、当时的印泥,这是一整套鉴定方式。所谓捡漏,也是需要艺术修养的。否则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回来,捡漏的概率太小了。”
“艺术品收藏讲究的是开门,就是一张画拿来往那里一搁,大家都看说没问题,你这东西是开门的东西,没疑问的。所谓不开门的,就是说它也许是真 的,有的人觉得这画有点问题,但也不能说就是假的,是存在争议。”王汉民对假画真画的观点非常独特,“有的画存在争议,但有一种说法就是谁说是真的都不重 要,只要有人掏钱了,对买东西的人说就是真的;而对于卖家来说你卖出去了,收回了钱,那就是真的。”
近年来,画作真假之争特别多,很多人也质疑拍卖行不能保证真假,但王汉民也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品也没法来鉴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就是个 人艺术修养的问题了。要是我买了的一幅画,你们大伙都说是假的,有一个人说是真的,买走了,那你说它是真是假?反正我卖出去了,没蒙着他的眼睛。这就是收 藏的魅力,也是收藏的玄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