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画作
赵忠祥画作
朱军画作
赵忠祥、倪萍、朱军、 杨澜、赵本山、董浩、姜昆、唐国强、陈道明、卢奇、张铁林、郁钧剑、丁武、周杰伦、王小丫……主持人和演艺界明星涉足书画创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他们不仅在小圈子内切磋心得,交换作品,也在公众场合办展览、上拍卖。而且较之许多专业画家,价格似乎还不错。比如周杰伦的版画作品开出5000元一张;张铁林的一幅“润物无声”书法作品拍得8.5万元;陈道明的一件书法作品拍得35万元;赵本山的“龙腾凤舞”书法拍得92万元;倪萍的一幅水墨画以118万元成交……虽然这些拍卖多数因带有慈善性质而不能作为市场行情的参考,但从平常情况来看,这些明星的书画作品开出万元以上甚至数万元的价码并不稀奇。那么应 当怎样看这些“明星书画”?是什么在牵引它们的市场销路,拉动它们的价格走势?对于收藏者来说,投资这些作品机会几何?或者说应当抱着怎样的心态?
文:本报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向星 游江
卢延光:
原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市美协主席
功利和炫耀遮掩明星书画价值
对于明星书画的“市场效应”应当怎么理解?卢延光认为它们有其价值,至于能不能“提升艺术上去”,现在还很难说。这个不仅要靠努力,还要靠个人 的“觉悟”。像达芬奇那样博古通今,在各个领域内都达到顶尖水准的天才,几百年一遇,不可能以之要求当下的人物。现在从事书画创作的演艺界明星或者其他名 人,还是票友居多,只是玩一玩,暂时还达不到有开创性的地步。
不过卢延光表示,“我是比较赞赏这种东西,每人多一门(技艺)总是好的。”但是能不能有“文人画”那样的创举,不乐观。古人有研习“六艺”的传 统,从小就朝着这个方向严格训练,不断修养,不断提高。因此苏轼、文同这些人从其他身份跨入艺术领域就显得很自然。而现在这种传统丢失了,书画界之外的名 人要迈出这一步,就要比古人花更大的力气。而对于任何想要在书画上达至高深境界的人来说,也需要重新回归古典,返身传统。这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对于明星书画的市场价值,卢延光则认为可以理解,“我在上世纪90年代去美国,发现纽约一个城市能养起3万个画家,这个需求有多大?我们恐怕 一千人也养不起。他们什么样的画都有,什么样的需求也都有”,并不是有钱人才买画,寻常人家也会买一些挂在家里。因此他们不会去在乎这个作者是不是个明 星,喜欢就买,“艺术不是拿来找钱的,是拿来养让自己舒服的”。欧美人有这种艺术教育的传统,从小就浸泡在艺术的氛围中,每周或每个月要去美术馆,这样形 成的习惯影响一生,也成为社会风尚。但在中国,目前多数人买画还是为了赚钱,收藏期待增值,因此总认为要有了钱才能玩,远远未到普及的阶段。在这种心态 下,买明星画作,往往成为一种炫耀的需要:你看我认识某某名人,能搞到他的画,或者你看我多有钱,能花大价钱买到某某的画。功利心态和标榜之风贯于其中, 不是从审美角度考量,会让人看不清明星书画的实际艺术价值。
卢延光认为明星的带动效应有其正面价值:“赵本山写书法不好么?他有创造力,有兴趣,也许想问题就是比其他人高。”他们能够吸引一大批人,特别是中产阶层进入书画市场。
刘思东:
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广东画院画家
有时“非专业”反而是优势
刘思东认为,其实书画界中本也有“名人字画”,因为很多人以书画成名,但或许由于是本行或者专业的缘故,不会如明星式的“名人字画”般引起如是 的反应。他认为明星书画目前来看应当还是“光环”效应大于艺术水准,但这些“多才多艺”的人物,如果在书画之路上走得够深入,下大力气花大工夫,也不排除 有出类拔萃的人冒出来。
刘思东说,明星们往往在艺术生涯的前期积累了多方面的素养,在书画之外的其他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如果愿意将自己的天赋投入到书画创作当中, 可能也有独到之处。从中国书画的历史来看,比如说文人画,倡导者和主力就是读书人、官员等等,而非专业的画师,但它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也就是说, 在艺术创作上,有时“非专业”反而是一种更大的优势。或许从技巧上看,这些明星们还欠火候,但技巧好是不是就能创作出最好的艺术呢?不尽然。中国画是一种 很全面的知识,要求创作者有很高的、综合的人文素养,对传统文化、传统精神有自己很深刻的理解,这些东西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是不是能充分地给予?也不尽 然。就当下情况看,一个从小学一路接触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在美术专业院校内接受系统培训的人,在这些方面通常都还差得很远。这种对人文、对传统的把握和认 识,往往是后天的,是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和思考之后获得的。“历史总在重复”,明星们是不是能走出另一条“文人画”之类的路子,也不好说。所以不要片面将眼 光盯在“明星”的身份上,还是要看他们的东西到底好不好。
刘思东说,另一方面,绘画,特别是中国画,本来就具有一种修身养性的功能,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愿意在工作之余享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明星 有此爱好自然也无可厚非。至于现在一些明星的书画能拍出百万高价,一方面作为慈善活动,不能将之简单理解为“行情”;另一方面,他们顶着明星的光环,有拥 趸追捧也不奇怪。应该看到,明星的加入,让社会对艺术创作的关注度更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修养,也做了一些公益事业,何乐而不为?
孔晓冰:
深圳美术馆策展人、策展倪萍画展
明星画展不是从“专业”角度策展
孔晓冰说,他策划倪萍在深圳美术馆的画展,并非看重她的“明星”身份,也不是从“专业”层面着眼,而是把她当作一个“艺术家”,展现她用另外一 种艺术语言进行的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从倪萍的写作和画作中,看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质朴的美德,而这种美德是当代所比较缺失的,希望能够借 助美术馆这样一个公共艺术的平台,呼唤这样一种精神。所以并不能把这个展览,看作单纯的“艺术”展。
“明星书画这个词很有意思”,孔晓冰说,“照理说,不管好不好,因为是明星,他们会比专业画家更容易有收获。但是对于专业美术馆来说,对之就要 非常谨慎。倪萍找过我三次,我一开始觉得没有必要做,拒绝了两次,觉得还是放在某些画廊更合适”。但后来他看了倪萍的《姥姥语录》,被其中透出的那种质朴 和传统美德的韵味打动,才决定做这个展览。而从作品本身来讲,坦率地说当时她的东西还并不成熟,只可以说是有她自己“有点儿意思”的一些艺术语言。因此他 的一个心得就是:不要为明星、名人的光环所迷惑,要冷静地找他们的特点出来,“她有她优秀的一面,那么多年的春晚主持,现在又在拍电影,写书,画画,生活 很精彩。”
而从观众的反映来看,很多人也是冲着她这个人来的,而非画作,“我们馆的位置有点儿偏,又在公园里面,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来,特别是中老年人, 大家是来看这个人的精彩一面。有一天上午一个拾荒的人进来,从包里掏出一个大本子,一支笔,从第一张画开始细细地看,还做笔记。这感动了一个观众,买了一 本倪萍的画册送给他。”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明星的“名”实际是有深层的原因在里面,有能打动人的东西。
那么关于她的画卖出高价——有两次拍出100万以上,主要是慈善的需要,而非作品本身的价值体现,那些人也许本来就要捐这么多,本就是不求回报的,这个连她自己也觉得高得离谱了。如果正常一些的情况,比如说上个月她在北京荣宝斋的展览,百来张画,据说第二天就基本空了。这说明她有她的市场在,这个市场可能是她的爱好者在支撑——成熟的收藏家介入的可能性不大,但的确证明对她的作品有需求。个人认为这些人不是为了保值,主要冲着她的名气来。
还有一类明星,如张铁林是专业的名人信札收藏家,他是严谨的、有研究性质的收藏,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的创作,又有些不一样。
王野夫: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副总裁、艺术总监
明星“有价”,画作“无价”
“(明星书画)有它的价值”,王野夫认为,“但不在书法上也不在绘画上,在知名度上”。明星做主持、拍电影,有很多粉丝,穿过的衣服也可能有价值,但就艺术本身而言,没有价值。
王野夫说,“明星书画”可以看作演艺界商业活动背后的衍生产品。但与一般的衍生产品不同,这个跨度有点儿大,“因为它又进入了另一个很专业的圈 子”。艺术跨界的情况不少,比如很多电影人玩玩音乐,搞油画的去做做设计,但总体而言,这些领域的审美基本还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从演艺跨到美术创作却不 是一回事。“明星”们大多还是集中在书法或者中国画的创作领域,少有涉足油画、雕塑等门类的,也是这种创作力不足的一种表现。因为国画一方面有传统的基 础,另一方面,具有一种师傅带徒弟的特点,有一些成熟的程式和套路,什么东西该画几笔,蘸多少水多少墨,下笔该怎么点,经过不太长时间的训练,很多人都能 做到形似。当然国画中深层次的、需要积累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得了。但到一定阶段拿出去给人看,往往还是可以的。
油画等就不一样,强调体量感、质地、透视,不经过严格训练玩不来。比如倪萍,或许可以跳跳民族风、扇子舞,但让她跳芭蕾舞、现代舞,多半就不行了。
王野夫说,明星书画目前还不会成为他们拍卖考虑的对象,作为专业艺术品的经营机构,还是强调从艺术本体出发,以当代的、专业美院出身的艺术家为重点。不是这个途径出来的,一般不做,“除非他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