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崔如琢作品
本报记者 赵雪云
黑白纹的中式雪纺长衫,持一根油亮竹杖,崔如琢先生儒雅沉稳地坐在那里,感觉像是一个国画中的人物,满身的水墨与无以言说的韵致。
这是9月24日,河南博物院一个巨大的展厅里。这里,正在举办他的作品和收藏巡展。
崔如琢先生自幼研习中国书画,是李苦禅先生的入室高足。当记者问及他的艺术经历,崔如琢先生回忆起18岁那年,他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的经历。有一天,他画了一幅梅花拿给李苦禅先生看,先生看过画后,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接着,在他的那幅梅花上题跋曰:“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矣”。
李苦禅大师常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李苦禅大师除了教导崔如琢做人的道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让他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随着岁月老去,他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中国书画一定要讲传统。他说,传统像人的基因一样,人的营养是可以变的,但基因不能变。
36岁那年,崔如琢离开北京到美国。与不少艺术家一样,初到美国他也曾有过一段落魄的日子。他画了一大堆画却一张也卖不出去,甚至连房租也付不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作被身在台湾的张大千赏识,从此柳暗花明。张如琢回忆说:“台湾一位政要的儿媳喜欢我的画,并把我的画带到台湾请张大千过目,张大千看完画说,从画的功力看,作者应在60岁以上,实际上我那时才38岁。张大千说,这个画家的画值得收藏。于是我的画一下子被订购100幅,数十万美元的收入让我绝处逢生,并由此而体会到中国传统书画的价值。”
在美国生活20多年,崔如琢从来没有忘记中国文化,只穿中式长衫,固执地不学英语。后来,他越是接触西方艺术,就越是深爱中华传统文化。他感叹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书画的笔墨意趣无穷,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最怕的是学点西方油画的皮毛而丢掉了传统。”
“文以气为主,画亦同然……崔君承苦禅先生笔墨益加开拓,尤能力以举之,气以驭之,此其所以为画坛英绝领袖也。”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饶宗颐这样评价崔如琢的画。美术界也称崔如琢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谈到什么样的画家才可称为大家,崔如琢语出惊人:“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没有艺术大师的年代。为什么呢,因为最近100年来所有的艺术大师都跟美术教育没有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产生大师,为什么美术学院没有培养出大师来呢?原因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他认为,徐悲鸿等近代美术大家对中国画的改造出现了问题,中央美院沿用的教育体制值得商榷。因为按照徐悲鸿的思想,用西方美学理念和美术思想来改造中国画,这样改造的结果就是,只会画画,懂得具象,却没有吃透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传统。因为所有的具象都关乎科学,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意象关乎灵魂,是无限的,这往往是学习西方技巧所望尘莫及的。但现在中国画改造的结果,无异于舍本逐末。
他说,我们的美术教育耽误了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当年,我十几岁就开始临摹“八大山人”、“竹林五贤”等作品。取法历史的途径一旦确立,三年五年可能就有所成就,否则三五十年都可能白走。
他谈到在北京遇到的一个画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都觉得他的画很好,但现在他80岁了,画却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为何如此优秀的画家到晚年作品那么差?这位画家用素描来画中国画,走的路子有待商榷,因为中国画不是素描。
他说,现在应该对这些艺术大师有更清醒的认识,看到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该看到他们的不足;否则,我们的艺术思维就是混乱的,就会长期处在这种没有标准的状态中。
崔如琢坦言,这60年里,我们绘画的文化基因已经改变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定位,把已经改变了的基因再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