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后的恢复期内,艺术品市场率先爆发,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宣布跨入“亿元”时代。当时间来到2011年春,市场承接10年的强势继续高歌猛进,并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中国书画、瓷器杂项、现当代艺术等全面喷发,尤以中国书画最受追捧,诸多专场100%成交、天价藏品不断涌现。乐观情绪顺势充盈和主导了思维,使得大部分人相信去年的秋拍将会更加精彩。然而数月之后的秋拍却是寒意袭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各大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和成交率均明显下降,于是“艺术品市场是否面临拐点”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春拍:惯性将艺术品市场推向新高
尽管金融市场在今春已显低迷状态,但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20多个春秋的积淀在此时喷发,春拍国内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10春拍上涨了85%,环比10秋拍上涨15%。如果想看到市场的亢奋,很轻易地在各个交易品类里找出创纪录者: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成为最贵近代书画;张晓刚(微博)《生生息息之爱》成交价7906万港元,成为现当代艺术新标杆;常玉的《五裸女》1.07亿港元的成交价,将中国油画推向新高;“明逾满月”跑兽镜成交价格达到897万;创造铜镜新纪录,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成交价格达到4830万元。全新的纪录,令人雀跃的拍卖成绩,使得艺术品市场在春天时面对全球经济动荡的局面表现出了一种反潮流的韧劲。
●秋拍:经济面的不配合制约艺术品市场
然而接踵到来的秋天终于打破了“秋拍业绩好于春拍”的惯例。从香港苏富比(微博)、佳士得,到中国嘉德(微博)、北京保利,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最早试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仍逊色于春拍的34.9亿港元;内地保利和嘉德也没能追平春拍佳绩,分别下降了19%和24%。究其原因,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是主因: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对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双双遇冷,促使许多的参与者变成观望者。但秋拍也并非全不理想,总体成绩滑落的同时,仍不乏纪录的诞生,永乐青花梅瓶1.69亿成交,创明代瓷器拍卖之新高;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8亿成交,刷新画家个人纪录等等。种种迹象显示,市场并不缺乏资金,但信心不足,“精品”依旧是“精品”。
●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转为投资型市场
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被认为是支撑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三大品类。然而近两年,中国书画独占鳌头,据统计,2011上半年,书画占据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份额高达95.55%,瓷器杂项的市场份额也有扩大之势,就现当代艺术而言,香港已明显成为中心,内地该板块发展相对迟缓。从近两年的数据上不难看出有资本急速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然由一个单纯的收藏市场转变为投资型市场。既然取向是投资而不是收藏,那么投资意识会主导市场。全球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市场格外的敏感,动荡在所难免。
回望2011,全球艺术市场已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2011年12月25日,全球艺术市场的成交总额为107亿美元(数据来源ARTPRICE),已经超过去年的95亿美元。ARTPRICE首席金融分析师Matin Bremond将这一上涨无疑归功于正在兴起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指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份额约占全球的35%-40%。这个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景未卜的形势下,中国艺术市场是顺应大势,做了强势中的调整。
一槌难以定音
拍卖市场争议不断
拍而不买的“老赖”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著名的“老赖”可谓是在巴黎拍下了圆明园兽首而拒绝付款的蔡铭超(微博)。但这件事件以后,“老赖”的现象不仅没有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日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上千万元的408件成交拍品中,截止到2011年4月30日结算率仅为58.09%。也就是说,10件拍品中就有超过4件遭遇“拍而不买”。2011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以4.255亿元拍出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据说买家也还没有付款,并且也没有付款的意思。
深圳艺术品收藏家李延顶:艺术市场太火,去参加拍卖的人很多是冲着投资去的,而不是冲着收藏去的。为了收藏而参加拍卖的人,举牌会比较理性,事后不认账的几率也较低。但想赚快钱的人则不然。目前国内的“老赖”有两种,一种是落槌之后觉得自己买贵了,所以宁可用保证金当“学费”,另一种是当拍卖行的“托儿”,营造场内紧张气氛。其实说到底,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成熟所致。
艺术品基金大举来袭
2011年的艺术品基金显示了它强劲的实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截至2011年11月18日,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只艺术品基金,除去2只已到期解散的,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现在的拍卖市场不再是单一财团或是独立收藏家的天下,艺术品基金也成为拍卖场上的常客。艺术品基金通过发售基金份额的方式,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有专门的基金管理人进行“育婴”,通过多种艺术品类组合的投资方式,最终实现收益,再返利给各位投资者。
艺术品基金操盘手邵建武:尽管国内艺术品基金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相对混乱,但它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艺术品基金最大的问题就是监管的缺席,“有人做,没人管”。从资金募集,艺术品真伪辨别、价值评估、购买、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盈利核算、退出方式各个环节都如此。行业还缺乏领头羊,缺乏切实可行的模式。
画作真伪谁说了算?
2010年以7000万高价拍卖的徐悲鸿作品《人体——蒋碧薇女士》,在2011年爆出了惊天内幕:一群徐悲鸿的学生联名发表公开信,证明这幅作品是学生们的课堂习作,并非徐悲鸿的作品。奇怪的是,在上拍之时,徐悲鸿长子徐伯阳就出示书面证明指其为徐悲鸿真迹。无独有偶,在某次拍卖会上,一幅署名“段正渠(微博)”的油画以110万落槌,在段正渠本人发表声明证明其是赝品后,送拍人、拍卖者、媒体蜂拥而至。最后段正渠明白,这原来是他在十几年前曾想过毁掉的作品,被人“救”回来以后流入了拍卖场。
收藏家马未都:在西方,有业内公认的鉴定家或组织出具报告,尤其前者以其声望信誉可以取得司法意义结论,所以西方鉴定家极注重自己的声誉与道德,不可能为钱铤而走险。而我国,凡在世画家或在世画家亲属都愿意亲自上阵,这是传统文化使然。自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鉴定家。有谁见过笔迹鉴定是由本人作出的?本人的确最熟悉自己的字体,但也无权鉴定。那为什么字不可以由本人鉴定,画作就可以呢?
拍卖行造假何时了?
2011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拍品迭出,另一边却充斥着赝品争议,丑闻不断。在“徐悲鸿习作”被指为赝品之前,又爆出“金缕玉衣”造假风波,而在秋拍开始之前,画家张晓刚又在其微博上“打假”,最后成功让赝品《小女孩》撤拍。媒体对艺术品拍卖市场关注度的提升也令这些赝品争议丑闻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在公众面前。
华裔当代艺术策展人王奕心:如果拍卖行都不保真的话,那请问买家为何还敢去买?艺术市场又如何能够健康发展呢?艺术品可谓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无论是专业画廊还是拍卖行凡涉及经营活动的首先必须做到保真。对于个别无法确认真迹的作品就不该叫卖,这是基本的商业法则,拍卖行也当遵守。 (梁婷)
相关链接
拍品过亿不稀奇
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亿元年代”早在两年前已经到来,今年亿元已不再能挑动众多藏家、艺术爱好者以及各位看客的敏感神经,中国艺术品正在向“十亿元时代”一步步迈进。以下是2011年部分过亿拍品,伴随在它们身后的是一个又一个被打破、被创造的纪录。
1、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成交价8.4亿。
在澳门中信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以8亿港币成交,创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据了解,这样的元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
2、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4.255亿。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是齐白石为蒋介石六十大寿及抗战胜利所作,也是齐白石绘画及书法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
3、王蒙(元)《稚川移居图》,成交价4.025亿。
《稚川移居图》所画题材为东晋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七位大学者的题诗,包括王冕的老师韩性、“元四家”倪瓒、陶复初、陈则等。
4、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成交价2.668亿。
这件作品创作于1951年,是徐悲鸿与郭沫若两位近现代文化名人深厚友谊的见证。1951年郭沫若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获悉,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这件150×250cm的鸿幅巨制。
5、傅抱石 《毛主席诗意》 册页,成交价2.3亿。
这是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艺术生涯最后的杰作。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
6、清乾隆三十年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成交价2.3亿。
7、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成交价2.24亿。
8、汉代 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坐凳 (两件),成交价2.2亿。
此件拍品台重265.2斤,坐凳重72.7斤。玉质青黄色,间有糖色成分。梳妆台组合件用材奢华至极,雕琢华贵雍容,皇家之风尽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