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宇与上海文化”学术研讨会海报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也是几代人的鲜活印记。作为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也是近几十年来公众记忆中最深刻的动漫电影。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于1961年在上海上映,引起轰动,甚至同时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蜚声国际。片中的孙悟空及各路神仙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将中国动画推向顶峰、甚至领衔世界的动漫形象,都是出自一位几乎已经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宗师——张光宇。
龙美术馆张光宇艺术展现场
张光宇是中国现代漫画运动中的旗手和奠基人之一,他同时在工艺美术、出版、设计、动漫、美术教育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艺术活动家、出版家,他在纷纭复杂的时代里的艺术活动,是研究1949年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条线索;他是中国装饰性绘画的开拓者,标明了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他是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思想的开先河者,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许多领域硕果累累;他是中国动漫事业的先驱,引领着中国动漫走向世界。
虽然张光宇完成了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过渡与延伸,但因时代潮流之变以及个人过早离世,没能让他真正的进入公众视野,同时也由于以往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误解和排斥,所以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表述中也是寂寂无名。
龙美术馆张光宇艺术展现场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环境的开放,艺术院校、艺术史论研究机构对以往艺术大家的研究,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参与推广,使得张光宇的艺术慢慢被肯定、被梳理发掘出来。尤其《瞻望张光宇——回忆与研究》、《追寻张光宇》,以及唐薇、黄大刚主编的《张光宇集》等评论文作品集的相继出版,使得艺术界对张光宇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相应的张光宇艺术研讨会也在各地展开。而张光宇与上海的关系更不必多说,对海派艺术的系统梳理,以及上海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补充和提示作用。2015年12月12日,由辅仁书苑和龙美术馆主办的“张光宇与上海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主持,到场参与研讨的嘉宾还有:张光宇三子张临春,当代中国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连环画研究会会员钱逸敏,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画家查国均,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美术史论家、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朱国荣,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潘耀昌,《艺术日报》文化记者张立行,艺术评论家龚云表,上海左旭初商标博物馆馆长左旭初, 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告策划人邵隆图,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学系教授、上海大学广告。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张祖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上海精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漫画家孙家裕,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教授谭根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李建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沈如东,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周兵,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方振宁,张乐平之子张慰军,艺术推介人赵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振坤,《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席教授林明杰等来自北京、上海的文化学者、评论家30多人。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主持研讨会
以下是研讨会发言记录:
周长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把各路英豪集中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是为了一件事,就是张光宇先生展览已经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了,展出以后得到的社会反响非常好,我们想做一个研讨会。因为张光宇先生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当中,在30年代以后,有一批这样的当时非常有志气的年轻人,他们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在上海码头上做了很多很多努力,这些努力历史都有记载。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做这样的座谈,我觉得比较有历史意义。因为张光宇先生涉及的面很广,他除了是在绘画上面,在出版商,在电影,影视、广告、各个方面都有建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如果开一个很单一的座谈会可能就不够。今天请的各个方面的人,都是在各个行当里面都有成就,这各个方面都有发言权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整个研讨会实际是一个跨界的会议,我相信大家通过各自的发言也会有很多的信息的帮助。这个会场不是非常正规的,我们想大家座谈得比较轻松一点。
大家发言之前,我首先把今天展览的主办方辅仁书院的李大钧先生介绍给大家。李大钧筹备这个展览,也组织了吴大羽先生的展览,对上海文化的树立方面其实作了很多工作,我们现在欢迎他。
辅仁书苑学术总监李大钧首先在研讨会上介绍张光宇的艺术
李大钧(辅仁书苑学术总监):谢谢周长江老师热心的帮助我们组织这么一个研讨会,很多嘉宾学者是周老师邀请来的,有很多我敬佩的学者、研究人员,今天非常高兴,有什么不周之处请多多包涵。周老师确实很多年了,一直支持我们的工作,从《吴大羽作品集》的编辑,周老师是我身边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也借此机会向周老师表示感谢。
今天特别介绍两位嘉宾,一位是张光宇先生四个孩子中最小的张临春先生,还有一位是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张慰军先生。
我先给大家做研讨会之前的背景介绍。关于张光宇先生的生平,1900年生,无锡人,1914年到上海的第二师范小学上学。他在上海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离开。上海是张光宇先生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我们在座的张临春老师就是1937年出生的。张光宇先生生活最长的第二个城市是北京,他1949年底到北京,65年去世。他在北京担任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调到中央工艺美院,在中央美术学院待了8年,很多新中国的美术工程比如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南海怀仁堂等等,光宇先生是重要的一个美术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徽是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当然这个很多人不知道。第三个生活很长的城市是香港,三进三出香港,光宇先生对于香港的文化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比如说《星岛日报》,光宇先生长期担任《星岛日报》美术部的主任,我们现在联络争取在香港办光宇先生的展览,也有重要的机构表示愿意承办这个活动。
光宇先生去世的很早,他从1959年之后长期在疲劳的工作状态,他有高血压,长时间的生病住院,坚持工作。我们今天可以调侃他说他死的好死得早。因为到了1967年12月《人民日报》出了很重要的文章,《粉碎资产阶级的裴多菲俱乐部二流堂》,当时张光宇是作为反动漫画家给点名的,可见老先生不去世肯定很难过。实际上他的有些东西也被抄走了,想办法才要回来了。
第二、光宇先生到底有多少件作品?前一段有张光宇先生家属支持黄先生儿子黄大刚和唐薇教授组织编辑了一个四卷本画册《张光宇集》,这个画册收集了2600多幅(套)张光宇的作品,实际上还有一批重要的作品,还没有收录进去,我们可以设想或者认定光宇先生的作品是超过3000件的,这是他一生的作品量。现在出版了一本《张光宇文集》20多万字,还有很多重要的文献比如说张光宇的日记,给很多人写的信,重要的文稿没有收录。光宇先生的文集出全应该在40到50万字。可见这位艺术家创造了多么伟大的文化遗产。
第三、我想介绍一下张光宇过去的推广情况。光宇先生1965年去世以后长时间的国家经历了动荡,改革开放的发展期,到了1992年也是他的老朋友张仃先生在1992年发起了张光宇先生的第一次推广活动,当时《装饰》杂志组织了张光宇先生的座谈会,在工艺美院校内,也引起了校外张光宇先生作品的推广。当时丁绍光先生捐赠了40万人民币设立了张光宇奖,可惜的是张光宇奖只发了一次,后来就没有延续。
张光宇先生的第二个推广是2012年,在黄苗子先生的推动和委托下,我所负责的百雅轩组织了张光宇的艺术回顾展,之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苏州博物馆先后办了4个展览。所以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一定反响。
2015年应该说是社会推动张光宇他的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先是黄大刚/唐薇主编的《张光宇集》的出版,并且组织了座谈会,我们这次在上海的展览是张光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走出了北京,回到了他最重要的艺术生涯的城市上海,也超乎我们的预料在社会上取得了很重大的反响。今天各位嘉宾在百忙中出席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们感到感动。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张光宇先生的艺术和他的研究。
我想对于上海来说始终是张光宇先生最重要的城市,他这次到上海的回归大家都说叫“光宇归来”,我相信会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希望上海成为今后推动张光宇研究的一个真正的阵地和主场,谢谢大家!
当代中国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在研讨会上发言
谢春彦(当代中国艺术家、美术评论家):今天又看到张家的三公子、这位哥哥来,我跟他讲了一句,素昧平生,但是我倒是觉得有点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在哪里?就是所谓的海派文化。以张光宇先生为代表的这波人他们搞上海漫画,叶浅予先生是我的老师,比光宇先生稍微小一点,光宇先生是1900年,叶浅予先生1907年,又跟我的老师龚云表的老爷子杭州的演武的同学,稍微后一点的张乐平老师、华君武先生、包括丁聪。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是1958年在解放日报,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文化,因为吃错了奶,以为能够在报纸上发表,这是最厉害的;后来在渐渐的发觉路走错了,第一口奶喝错了。
我为什么讲这一段?现在看到张光宇展览的学术思想、策划的目的很明确,使我又觉得第一次吃错了奶,张光宇展览不单单是补历史之不足、文化史之遗漏、漫画史之缺失;今天主要是张光宇先生,他所包含的内容和容量远远不只某一个画作。华君武跟我讲,张光宇是城隍庙加毕加索,这句话有推崇的成分,有把张氏兄弟他们的特点、他们文化所努力和建筑的功劳表述的非常简单。但是现在想来,一切的比喻都是悲摧的,不仅仅是城隍庙,不仅仅是西方的一个毕加索。
海派文化讨论了半天,讨论了好久,那么什么是海派文化?我看的都没有抓住要点,今天张光宇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鲜活,被历史尘封的作品,我们可以从光宇先生作品中回溯上个世纪中这几个小青年,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校、也没有学四王的那一套,他们把最民间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包括拉丁美洲的东西如此神奇的结合在一块。我们本来没有看到他伟大的意义,我是没有文化的,但是我打一个比方,张光宇先生为代表的这些海派文化的开拓人物,跟所谓的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比都比得过他们。
张光宇先生让我回忆起,他没有走错路,是我自己没有好好的总结它,我一定通过这次要好好的,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研究大张先生为代表、为领军人物的海派的东西,不只是绘画,那个时候对电影、广告、戏曲、话剧等等,如果查三代查四代的话可以找出那个东西。今天天气又很好,有点隐喻感,张光宇开张了,光就出来了,这个光不单单照到了海派文化上,照到了宇宙,因为它有世界性。
我跟李大钧开玩笑,但是一切的玩笑也有它的相似、真实的东西,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长征是革命的播种机,我要篡改一下,张光宇先生是真正的20世纪初海派文化、海派绘画的真正的播种机。
钱逸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连环画研究会会员):张光宇先生是大师,可是他的名声好像没有像刘海粟那样家喻户晓。我第一次听到张光宇的名字是从万籁鸣先生那里。80年代初在上海电视台做漫画和绘画比赛的评委,我跟他两个人做这个方面的评选工作,我跟他说我说万老师你的孙悟空画图的造型很好,能不能给我们画一张,万老师说设计是张光宇跟我们一起做的。我当时第一次听到张光宇这三个字。后来万老先生说我画好了,你什么时候过来拿一下,当时他就住在我们出版社隔壁,我比较拖沓,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拿,当时我记得我是30岁,万老先生是90岁,我们相差60岁,可没有过多久万老师过世了,我很伤心,本来我还可以间接的有一幅张光宇的作品,可惜现在就没有了。
当我第二次接触到张光宇作品是09年的时候,就是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建国60周年全国漫画大展。可能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来头最大的一次展览,是十部委,就是文化部、广电总局、教育部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建国60周年,实际是解放前后从民国开始的漫画展览。我是负责上海发展的绘画、图片征集,部里交给我这个任务,我收集了很多包括贺友直等等。就是张光宇的作品弄不到,我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后来我把任务上交了,我说张光宇的作品弄不到。后来我估计大概是中国美术馆在馆藏里面可能也是复制品。所以说这次我是第一次看到张光宇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真的是办的让我很惊讶。这位是精品动漫的董事长,也是台湾的漫画家,我说你来的话,你知道我们中国的漫画是怎么来的,台湾也是学大陆的,我们大陆就是根据张光宇这样一条线路传承到现在。我今天看了以后发动我们协会,我们协会有100多家协会,都是大公司,大企业,包括迪士尼等等都是我们的会员单位,我想召集他们理事以上的人来参加、参观我们这次展览,也好好受受这次教育。谢谢大家!
查国均(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画家):其实我没有资格谈张光宇,我们都是小辈,人没有见过,作品见过。但是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长江叫我参加这个会议,我说张光宇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后来一想的确是有一点关系,所以抢先讲话。
张光宇先生大家知道是个漫画家,过去我们讲他是杂家,什么都搞,搞的什么都出色。而且他在上海,我接触了一件事要讲一讲,我是搞舞台美术出身,他也搞过舞台美术,在香港上海的剧院跟我们老师是同事,以前搞现代文明戏的时候,以前我画布景,老师傅给我们画布景的时候,他给我们一句话,我们画画布景的时候,我们当时还是学生,不过我已经毕业了,那个时候来学校画,画的颜色很鲜艳,他说这个颜色拿到外面看看,全部要画成布景要画成灰颜色的,他说这个事情最拿手的就是张光宇先生,以前他画布景的时候全部都是灰颜色,因为布景灰颜色,画上去什么颜色就是出现什么颜色。这是一个金玉良言。
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美术史论家、艺术家朱国荣在研讨会上发言
朱国荣(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美术史论家、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家都会对上海20年代、30年代有兴趣,认为上海那一段繁荣的时代,也是上海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这样想?可能有三个基点,第一当时二三十年代时代正好是上海都市计划的准备和实现的阶段,因为大家知道在江湾新开发的,当时上海整个市政府迁移过去,在那里造了好多东西,这是计划对于上海当时的文化我觉得有一个很显著的提升的作用。
第二个商业、工商事业的发展在二三十年代。
第三个就是商业消费群体的发展。
有了这样三个东西,从概括来讲就是一个当时的上海文化。实际上海当时最留恋的就是当时的上海文化,并不是说那个时候有电灯了可以做电车了,可以喝咖啡了,不是,实际那个时候的回忆都是与上海的文化有关。文化很大的一块是美术,而美术的很大的一块都与张光宇先生有关。因为他从事的艺术方面,从平面来讲有广告、插图,从立体讲有家居设备,甚至还有一些影视,我看了这里他自己拍了头像一系列的照片,这是非常当代,从现代来讲也是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但是在几十年前他就已经有这个意识那是不得了。张光宇的作品特别我看了《新诗库》这些封面插图,这和欧洲现代艺术同步,它的影响其实是很大。这里面有毕加索、勃拉克那些立体主义,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都有,这个风格其实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刚才大家都讲到的那些。
后来我看到有一份材料,看到莱比锡的国际艺艺术季博览会1959年的,里面提到中国的装饰艺术家四位名字,张光宇是第一位,然后黄苗子,之后钱君匋、蔡振华,因为我和蔡振华比较熟悉,他是我老领导,实际蔡振华的艺术受两个人影响,一个是叶浅予,另外一个是张光宇,从蔡振华的漫画装饰画很明显可以看到他是受到张光宇的影响。当时钱君匋许多都是受到他的影响,甚至鲁迅设计的封面也有这个影响,而且形成一个时代风格,我们一看,包括现在有的学生,有的一些元素现在的设计封面一看是二三十年代的东西,他现在拿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书装已经非常强烈了,这说明把西方的艺术和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很有特点。
因此我今天看了以后给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我是知道张光宇这样一个人,也知道他的一些作品,但是不知道他有那么多作品。包括家具,我从来不知道他有家具的,设计图还有亲自制作实物在那里。而且今天展出的李大均说是展出的是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刚才他介绍有3000件作品,大大出乎我的意外,不要说对普通的观众,对我们美术圈的,除了像谢春燕那样见多识广的人以外,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我觉得我们对于上海老一辈的画家熟悉了解太少了。我曾经看到一个民国时期上海广告艺术的东西里面几乎没有提到张光宇,大部分讲的是月份牌、年画的东西。我看了一些书,对于张光宇的宣传介绍是很肤浅,有的甚至遗漏的,因此这是一堂很好的补课,谢谢。
周长江:朱国荣讲的非常好,其实是一个美术史的补课问题,上海说自己做海派的时候这块从来不提的,民俗这块,我们讲的都是和美术相关,从民俗民间讲的很少,张光宇正是在这个方面其实在那个时候影响非常大。但是这个历史确实被割裂了。因此,今天让大家交流交流,我们相信让更多的人来知道这些事情,对我们将来梳理历史是有好处的。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潘耀昌在研讨会上发言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刚才长江说的关于美术史的欠缺,我很有认同感。我一个博士生,当时他选择做我们解放初期的研究,研究解放初期的设计,但是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不值得研究,他说设计是80年代开始,8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设计,那么到底是被遮蔽一段空白,还是我们真的没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断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关注的问题。
刚才朱国荣先生提到四个人,他们我也比较熟悉,以及鲁迅先生提到的陶元庆。我们说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间设计上面没有空白,实际上就是民国时期这批人的一个延续。设计这个词其实西方文字里面设计本来就有图案的意思,后来我们也把它翻译成设计。所以当我们讲到图案实用美术也跟设计差不多,就是同一个字,只不过觉得设计是高级的,搞图案是早期的初级的阶段,其实我觉得这里没有断层。民国时期这批人前面发言我也听到了,说民国时期出了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杂家。那么民国时期的确出了很多艺术家,他们在当时为了生计,就是社会需要什么他们画什么,他们可以称为美术家,他们还没有给自己的方向定位,并没有说自己将来是要做什么,比如钱君匋他做的是封面设计,后来我们知道他是搞书法篆刻这个方面是专家,那个时候解放以后逐渐的大家分流了可能专业化倾向比较明确了。
这个杂家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样样通,这是至少对于我们现在学院教学的一个补充。在中国美术学院曾经办过一个师范系,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很精,但是搞现代艺术的时候出了很多大师,这个教育实际是成功的,就是我们过渡专业化以后我们有欠缺。
民国的时候当时为了生计所以搞舞台美术,而张光宇先生在舞台美术当中搞清楚了,刚才讲到的一种灰颜色,就是舞台美术我们说最开放,对于印象派在5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是被禁止的,都是只有戏剧学院是开放的,因为知道舞台需要色彩,舞台是要灰颜色,在我们教育当中50年代灌输了苏联学院派素描以后就把素描的关系理解成明暗、调子、光色,而忽略了黑白灰。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方面我觉得版画的教学强调黑白灰,实际是对明暗素描的一种补充,黑白灰加上色彩关系是真正的舞台美术需要考虑的,也是我们画画特别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素描学院的教学最后导向的结果是雷同,公式化,变成了一个摄影机所表达的那种语言。
这些艺术家什么都做,像蔡振华,人民大会堂让他画壁画的时候他就是壁画家,当要他画漫画的时候他是漫画家,作品非常经得起推敲。像张光宇先生,我今天才知道,我原来以为那个时候大闹天宫是万老师搞的,原来实际是张光宇的倡议。万籁鸣也是,今天上海人称之为野路子,上海人就不是我们说很多这类艺术家不完全正宗科班的教育,学院里面促成的所谓的严谨的教学方法,而是学的比较杂,可以说不中不西,而且社会上需要什么他搞什么。这种学校教育是一种误导,而另外一种教育至少对学院是一种补充。现在有的教育学家认为我们的学院教育是失败的,今天从我们考学校开始就是画明暗、光阴、透视、素描这些一些所谓的基本功,而我们说这种东西一无是处,但是我亲眼目睹了很多有天分的小孩,本来他们用色彩非常的活泼、造型能力很强,最后都被规范,说你这个不对,透视不符合;不光是小孩,而且我在安徽农村的时候看到当时有农民画,请了专业中央美院毕业的人辅导,结果农民画画画坏了,素描没有过关,农民画自己原汁原味的东西丢掉了。
所以张光宇先生,我觉得下面一条我还要强调的就是,在80年代以后我们开始出现了自己的设计,我们是把设计现代化,各个学院办了设计专业,设计专业里面当时科班出身学设计的没有,大部分是我们画家去替代,可以说是改行;当时画家改行是不是可有可无,或者一些画家没有饭吃了,让他搞设计?我觉得这又是一个误区。很多搞设计的,我发现很多学校里面,学设计的如果没有学到好好的有绘画的基本功,那么他们的设计比较差,而在我们学校里发现很多搞版画的他们设计,做出来的设计比设计系的学生还要好。因为搞设计的如果忽略了收回、黑白灰,版画就是搞阴阳关系,不讲明暗,更符合了设计的特点。我一看版画的人出手,搞设计的有一些误区觉得学画画是一种绘画课,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手绘的意义。我有一次到巴黎讲学,26个学生听我课,25个玩电脑的,就是说只会在电脑上面画画,第26个做版画,也是在电脑上面做,因为他叫印刷,也叫做漫画。我们买了一堆绘画工具让他们搞了手绘,只有中国学生画的好。手绘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从有人类开始有绘画,一步一步积淀下来的东西,它的那个语言就像江南的建筑码头墙翘的角度是非常讲究几千年下来的,所以手绘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有张光宇这样的大师,跟传统的学院不一样,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又注意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他的手绘教育下面所培养的这些搞设计的人可以说称得上是走向现代的这样教育的理念。他培养的学生,中央工艺美院的这些也是能够代表我们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流的设计师,谢谢大家!
张立行(《艺术日报》文化记者):张光宇这个人我是从书上知道的,后来看到他的展览,是非常严实的。这么多的产品,舞台美术、绘画,设计的画。上海当时国民政府的出现,文化上面是文化统一,文化上面政治统一,但是受什么制约呢?受市场的制约。张光宇之所以没有搞政治的东西,他本人是民俗所偏好的,既做广告的设计,又画漫画也是为了生计,真正市场的力量调节因素。
现在回过头看,海派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为什么出这么一批多才多艺,当时上海海派整体来说,包括文学作品、电影各个方面。我们现在讲今天,当时受到外围的影响,今天重新看我觉得不仅仅是对张光宇个人漫画的挖掘,而且是对海派多元文化的呈现,在体系上重新的呈现。
艺术评论家龚云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的采访
龚云表(艺术评论家):刚才大家演讲的非常好,也非常过瘾,张光宇是非常值得我们重新研究、评价非常值得做的一个工作,现在在做,我感觉非常好,非常及时,再下去可能就很难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定位,怎么样把它定位?刚才讲了的确是杂家,比如张仃也搞漫画,后来搞了工艺美术;叶浅予以前也搞漫画,后来做国画主任去了。张光宇涉及面非常大,黄苗子把他称之为装饰艺术家,他是大美术视野家,我感觉就是说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今天看到名称,叫做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是名正其实的。把上海漫画这一群人,包括张仃、叶浅予等一大帮子人把他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我感到这是很恰当的。至于你是漫画家也好,舞台美术家也好等等之类,我们看到是非常惊人的。我感到在美术史上应该把他作为这样一个定位研究是恰当的。我们写过一本重写美术史,看来也要把这个放进去。我感到美术史现在,把装帧艺术,很大一部分属于装帧艺术的范围边缘化是不恰当的,就是怎么样把它放在一起,糅到一起,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不要夸大也不要放小,因为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评价,重现美术史,这样的角度重新衡量。
那个时候他们的造型,虽然也受到墨西哥画家的影响,但是他完全是脱颖而出,超越了他的范围。而且我想到了明末的陈老莲,张光宇先生也画过水浒叶子,他是在上海,老莲也画过水浒叶子,整个形象整个语言完全是超前的。我今天想发言第一个内容是把他定位定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姑且不说大师两个字,至少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第二、我感到他的艺术实际是影响了非常非常多的人,而且是跨行业的影响。比如那个时候的张仃,胡考、廖冰兄都受到他的影响,我感到
是一路过来的。在他的工艺美院人更多了,从袁运甫、丁绍光、韩美林也是受到他很多的影响,所以他是一代宗师,我感到他在艺术上的一代宗师定位没有好好的给他一个公众的评价,是非常欠缺的。我们作为搞艺术史的人来说,可以把他的师承关系、影响联系到各种不同领域的,动漫的,我感到动漫里面有很多人受到他的影响,动画、美术电影这块也受到他的影响,我们刚才讲了阿达,也是从他的这一条路过来的。他的神笔马良影响了多少人,很多都是传承过来的。是不是可以从一个现象提升到一个体系,是不是有张光宇的绘画体系在里面,因为他有传承;我们现在也都知道,比如说某个学院提出具表,他是概念大于实践;而我们现在张光宇是有很多很多的实践,有很多的现实的东西我们把他总结提升为一个实践,我感到从艺术史的角度可以把张光宇现象提升为张光宇体系。
第三、整个影响面是各种领域的,刚才都说了,不管是漫画还是其他;我们现在怎么样提升,在他从事的这些领域都是我们忽视的领域,比如漫画他搞了多少漫画,我家里有老的上海漫画是大八开的,我父亲那一代留下来的,他的封面设计好多都是,我看张光宇就是从这里,我爸的那个里面看到的。《上海漫画》、《抗战漫画》、《时代漫画》很多漫画,他搞编辑可以说是编辑家,作了很多杂志的编辑来编那个杂志。这都是恰恰我们忽视的,比如说舞美,还有插图都已经衰落了。就是说怎么样利用大师级人物的资源怎么样重新来开发。美术电影、或者是动漫,我对动漫不了解,因为没有什么兴趣,因为现在动漫完全是去中国化了,没有中国的东西了,或者可能是这几年好一点,如果要再重新重申中国的东西,我记得从神笔马良开始,骄傲的将军、水墨画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国外都得奖了,怎么样重振中国的动画事业,我感到从张光宇先生这里找资源。刚才看了都非常集中,这都是我们中国的资源,都跑到国外去了,从国外拿进来,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东西。刚才谢春彦讲所谓的城隍庙加毕加索这实际是一个贬义词,是嘲笑他,我感觉不是,比如毕加索从非洲黑人艺术里面拿资源,张光宇是从民间拿资源。我感到他西方的东西没有东方的东西多,他是本土,是真正中国式的、是本土式的,从民间艺术拿资源的这样的艺术。怎么样把这个东西拿过来,真正重振我们中国的动画的雄风,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所谓的作品,从插图也好、西游漫记也好里面全都是中国画,基本是纯粹中国的本土化的现代主义艺术。我感到要研究的东西还是太多了,我简单讲一讲。谢谢。
左旭初(上海左旭初商标博物馆馆长):我是半个美术吧,我不是这个圈子的,今天是跨行业。刚才听了大家的话深有启发。上海美术界在全国已经落伍了,全国八大美院,上海美术在全国是落后的,我觉得非常可惜。今天说张光宇,为了写张光宇我写了半个稿子,这里面专家太多了,我说话说的不好。对张光宇的评价始终认为,他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美术家。
张光宇,19岁做编辑,21岁到南洋烟草公司做,到1927年遇到烟草公司从事广告香烟的设计等等,我还看过1932年张光宇出的近代工艺这本书,我看了三次,我感觉里面有很多商业美术,145页新月牌商标的设计,147页有手表广告的设计,152页有创可贴的设计,我收集张光宇早期的设计,大概这里面没有列进去。我国很多艺术家,我是中央美院的,他始终是在这个圈子里面,他不知道社会上也有很多懂得文笔的人,所以搞这个东西圈子很少很少。
我们现在说商业美术,我也是搞商业美术,是跑自由市场的商业美术,搞了40年的商业美术。这里面陶教授的学生,现在很多商业美术都被人家边缘化了,我们感到很可惜,上海的美术界做全国肩膀是数不起来。最大的突破点是中国近代商业美术要研究,这是其他学院没有这个资格的,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叫做中国近现代,从1840到1949年,中国近现代商业美术研究中心就在上海,但是他的题目书就是没有。前一段时间苏州的老先生写了一本《民国商业史》,我感到非常可惜,他只写了杭稺英的,我感觉他连1%都没有写到。商业美术代表什么东西?首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产品样本设计等等,包括还有装帧设计,他就写了广告,广告里面的一点,广告还是户外广告、书籍广告,杂志广告等等,广告里面包括海报都没有写,就写了一个月份牌,他也不是老大,就写一个杭稺英,因为他和杭熟悉,那么上海就没有地位了,但是杭也在上海。我感觉上海商业美术感到悲哀了。
还有很多的商业美术专家没有发扬光大,蔡振华等,作了很多的专题,在商业美术里做了多少贡献?几乎没有。我话说的不大好听,我感觉大家都有责任,上海这么多的资源,我这一个博物馆三万张,我这里叫做近现代商业美术设计博物馆,你们可以看看,而且我这里有第一手资料。包括潘耀昌老生说的中国没有艺术设计,只有商业美术设计,我说这是笑话,三十年代出了多少书,1939年5月份《现代中国商业美术作家选集》全部都有署名的,这个造型谁设计的,产品包装谁设计的,还有立体设计、家居设计,关键的全部有款,怎么民国以后没有呢?这就是笑话。实际就是艺术设计。美术家都是很不正常的,把齐白石、刘海粟等等放的太高。张光宇商业美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几乎空白,这不是正常不正常的问题,这是搞美术设计浮躁的,现在浮躁的从学校到社会上蔓延的很厉害,很多人没有见过就说没有,到底是不是没有?包括工艺设计的,中国的工艺设计一笔带过,我们没有工艺设计吗。
邵隆图(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告策划人):我们对张光宇先生不是很了解,我已经72岁,也不大知道,因为传播的比较少。我总结海派文化觉得蛮有意义,张光宇看他的照片他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他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熟悉的更是新鲜的。
前不久参加一个大会,上海设联讨论的叫做《文化跟资本的关系》,因为我们想的都是作品,为什么做不起来,为什么记不住,刚才左老师说原因就是没有品牌,作品就是产品,做不起品牌的原因是没有规模、没有传播、没有整合。从张光宇作品的实际的行业来看跨界、杂家,说明他的知识结构非常完整,现在我们的教育只是结构是偏的,专业其实都是很片的,知识结构不够,再过几年这种设计就不要了,我是老板知道怎么样重要。
第二现在设计的根本不是画画的,全是做概念的人,创意的人,因为他为了享受概念。成功的东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做的品牌三条,第一顾客有没有长期需求,动漫有需求,为什么做不起来?迪士尼马上开了,长三角有四个东西要开起来,三个已经开好了,上海迪士尼一个老鼠有什么好玩,人家这是做的什么大产业。所以资本的力量不要低估。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卵子,但是他们不用资本精子的结合是生不出孩子来的,永远是有价值的卵子和有价值的精子。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台湾的朋友在上海每天早上都要烧香,敬父母,我觉得满虚伪的,因为你不做,以后也不做,这是做给子女看的,我们有没有意识感,今天就是小小的意识感,但是回去就忘记了,这是很惭愧的。我做了一个海报卖到360亿人民币,但是360亿人民币财产也多,但是很快就没了,因为就事论事,他没有延续的生命,品牌是要用延续的。不停的说三毛很有价值,九毛九就没有意义,三毛因为好记,谁愿意让孩子做流浪记呢,谁愿意让孩子参军当兵呢?所以这个故事是描述解放前的一段时间,49年以前的,后来就没有了,不过现在三毛还在画,迪士尼也在画的;现在糟糕的是熊猫已经移民美国了,叫做功夫熊猫,总有一天熊猫要死光的,因为环境的问题,就是这样编下去,所以产业化,如果没有产业化是零,作品永远是零。作品是有价值的,是商人跟市场的价值,没有市场没有未来;你把它收起来,放在你家里就是一堆废物。这个东西搬到那个地方是古董,到那个地方就是垃圾,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要有意识,要有人做这个品牌,但是花很多钱投资,还要做很多事儿的,不能停的,停下来就是遗忘;所以作品怎么变成产品,产品怎么变成商品,商品怎么可以变成买卖。那么遗忘的东西怎么记录下来,用很多的钱投资它,这个钱不是偶尔心血来潮,是要有计划的。现在迪士尼米老鼠出去了,但是hello kitay进来了。习大大签了一个新的项目来,嘉定马上开了,你想想国外的动画进来了,那么我们怎么对待呢?我们的东西,我们除非时尚起来,它才有新的生命。你看看张光宇的东西画的人物,比他早之前有一个人叫邹雅。民国时期你看看耳垂、头发的发型都能够看出以前的时代,我们叫做花样年华的时代,是上海最漂亮的时代,因为他是租界是跨界的,上海这个城市某种意义来说是比较阴柔,善变的,海派文化是江浙文化跟西方文化的碰撞形成了海派文化,问题是我们要对他有归属感。
这次举办这个画展是很好的,看到很多以前的老一辈做的很多工作,但是怎么使它成为跟现在有关的事情,要不然博物馆只是纪念而已。传承是要传播,要推广。
张祖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学系教授、上海大学广告。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不是搞美术,也不是搞美术研究的,说出来的是外行话。今天参加这个会,先看了展览,领略了老一辈上海商业艺术、商业美术设计家的成就,坐下来开会感兴趣是两个,第一张光宇先生是1965年去世的,我也是一个长辈也是同年去世,没有赶上大革命,如果赶上也估计活不了,他的传记现在落在我身上,当时也是一个有很大盛名的艺术家。今天来,能不能续上上海特有的文脉。
我不是专家,只能说几句话,我是我们学校一个媒介龙研讨会上赶过来的,习近平说我们要进行媒介的融合,2014年被称之为中国媒介融合的元年,我今天看了张光宇先生很多作品,我感觉到上海,特别是30年代上海有一个艺术融合的历史阶段,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江南的或者中国的艺术在这里和西洋艺术融合了以后产生了一种新的视野。我曾经答应给一个杂志写过一个文章,说上海的文艺观、曲艺观,学问我现在还做不了,但是今天从张光宇先生的作品当中感觉有一个实用的商业美术在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上海的,有些艺术家称之为是海派的艺术,我感觉是开创了中国海派的艺术的视窗。
我另外一个研究是研究评弹,从江苏到了上海以后形成了上海评弹的流派,通过上海艺术的视窗看出来的题材、选题、以及所要描写的对象、产生审美的效果和原来艺术的原产地是不一样的。我感觉到张光宇先生,因为我没有研究,我原来是筹备长三角第一个广告本科的,对于张光宇先生的作品从我这里引起的是,晚清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上海广告设计、上海商业美术有没有独特上海视窗的问题,如果有的话,那么很可惜高校教育没有这块。这是今天周长江教授请我来是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第二如果从张光宇先生这一代老艺术家、老人开创的上海实用美术特殊的历史视窗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延续这些视窗的审美价值,我们继续把它延续下去,这是刚才邵隆图先生说的一个事情。高校当中教广告,尤其教广告设计,没有这个视角,没有这个视野,也没有这种历史的积淀;我感觉研讨会,周院长要产生一些学术成果,然后走进高校。也许张光宇先生是上海实用美术视窗的一个开拓者之一,但是希望这个在高校教材、高校教育当中,高校当中开的高层次的研讨会当中得以展现。谢谢各位!
马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接着刚才张老师话题说,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给我们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张光宇他的艺术成就,包括他在设计、动漫、他的一些素描创作等等。我看这个展览其实还是做的挺用心的,试图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把张光宇基于美术史的框架之内。
我想除了讨论张光宇在商业方面的价值,更多还是想让大家讨论他的学术上的价值。
我觉得如果从美术史、包括展览的角度讲,展览以后,包括对于张光宇的研究可以做的更深入,可以从很多小课题方面来说。比如说从展览当中我觉得以后大家谈到张光宇,我们要知道张光宇在现代美术史上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代表成就的是哪些方面。如果说是在现代设计上,那么张光宇的设计,在代表我们能还原到他是一种出于什么样的状况,他的这种设计对于当代的转换应该表现在什么方面。我觉得以后可以从小课题深入来做。其实这也是刚才张祖健老师说学术走向高校,无非就是从一些课题带展览的方式一点一点来推进,我们就可以比较立体的看到张光宇他的这样一种成就,从而还原他在现代美术史上的位置。
我觉得如果高校的老师或者研究生向潘老师博士生已经做这个课题,我觉得关于张光宇可以由很多小课题做,把每个方面课题做的很深入了,那么汇集起来我觉得对于张光宇在学术,尤其在现代美术史上,包括对上海早期设计史上或者中国设计史上都会有贡献的,这是我的建议或者想法。
孙家裕(上海精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漫画家):这次参加张光宇的展览内心非常感动,因为我本身画漫画一路几十年过来。在台湾的时候一直收集台湾很多的连环画画家,那个时候对连环画爱不释手,但是很惭愧真的不认识张光宇。我去年看到张光宇才知道,原来他是开了这样一个画派先河的先导者,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样的机会认识张光宇。引申到漫画界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我是一个画漫画的人,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前辈参加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能够看到张光宇先生这么多的原稿,我感觉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喜欢漫画那么久的时间,我终于知道这个时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听好多前辈、很多专家说了好多事情。我有小小不同的意见,也许商业上有商业上的价值,但是艺术上也有艺术上的地位,不一定每个艺术上的定位都要变成商业的价值。因为张光宇先生的作品他的能量他的价值早就已经显示在那个地方,不一定他要变成迪士尼,变成乐园,我觉得他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在那里。只是可惜的地方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今天与会以后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因为两岸其实是一家,我们一直定位张光宇是海派文化或者说上海的骄傲,我觉得张光宇先生不是海派文化不是上海的骄傲,他是世界的是全球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让他走出去,而不是把他定位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甚至我觉得台湾很多人喜欢中国文化,可是我相信跟我一样,认识张光宇的人太少了,是不是能够在台湾也办这样一次展览。我觉得这对两岸人民都是莫大的福祉。倒不是说办这个展览是要赚多少钱,是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名分地位,不是这样子,要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有这位艺术的先创者,高度的艺术家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他有很多在艺术上不同领域的建树和成就,但是就我作为一个漫画工作者来说,我对张光宇的崇拜真的是无疑的。我能够对他这样的折服,我先生在台湾人民对张光宇先生这样的崇拜也是跟我一样,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能够用张光宇先生的作品在两岸展览,拉起两岸人民的情感是更好的事情,我觉得文化是统一两岸最有效的办法。我们讲很多口号没有用,你只要用文化能够建立起两岸民众水土交融的脐带、桥梁,我觉得这是更上一层楼。我也希望透过周老师这样的活动,这样一个重要性,能够让不仅是圈内的人,我觉得让圈外的人,让两岸的人民都能够重视这样的事情意义是弥足珍贵的。
今天我来的时候,看到这个展览我想到孔夫子有一句话,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张光宇先生真的是谦谦君子,我从来没有听过张光宇先生的家人后人。这个东西就是张光宇先生创作出来的,他不用去争,这个地位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君子。
我们作为创作者来说,漫画工作者来说,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今天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得到这么多丰富的知识,又能够感受到先辈巨大的能量,对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希望把这样子的氛围能够持续下去,不光光是研讨会就结束了。
我也很认同前辈讲的用商业价值去延续的这个事情,当然了还有一个漫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如果有机会我尽一点力量也不要客气,我也希望在台湾促成这样的展览,希望能够贡献一点力量。
谭根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刚才台湾友人说的非常好,艺术家还是相对的独立,作为个案应对比较好,一个是对艺术的考量。
由此分析张光宇,我觉得张光宇是一个时代的,不是一幅作品,今天看他的书里面说的非常好,但是有一点我还是不满意,我觉得他是远比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可能更为重要,其主要的学术他是在于对于现代文化具有一种启蒙意义上的一种艺术家。对于时代我也看了看,找到当时的丰子恺、孔明达,他的作品里面我发现了画了一些作品比较打动我,无非有一个东西具有宽阔的人文主义思维在里面,因为40年代抗战的时候,缅甸也一样,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发现,刚才跟朋友谈到跟蒋兆和相似,是对普罗大众倾斜的。
40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去了缅甸,也去了印度尼西亚,我发现40年代是特别有意思,有现代主义当长的,所有的东西好像都跟世界发展带有同步的。我刚才看了张新初(音)都是有理念的。我国尤其40年代,尤其解放以后梳理缺了这一块,42年我们在延安发生了523的东西,文化艺术可能被政治绑架,形成了只有千军万马才能过独木桥的形态,艺术家从真正的话语权已经转移到为利益服务的状态。40年代包括华君武先生这批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以后慢慢随着时间流失,他们也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张先生以后被淹没了也可能情有可原。
不管怎么样,张光宇的作品我们从时代语境看,他当时紧跟时代的潮流有当下性,艺术的当下性是有效性合法性之一,这点来说他作为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是存在的,谢谢大家!
李建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今天很高兴,应周教授的邀请参加这样一个专家学者的研讨会。张光宇先生的贡献就我们剪影来说很难跟他定位,就是说一定把他归类为哪一个定理的艺术家,我们就把他认为是前辈的艺术大师。我来之前,有很多人关于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造型的作用问题,实际中间有一个误区,我好在跟万籁鸣先生有十多年的交情,我自己也身体力行不断的创作上海方面主题的剪影,跟张乐平先生生前也有交融,他那个时候住在五羊路,那个时候我们单位在拍《三毛》、还有一些风大的文化活动都是我直接请张乐平老师的。
为什么没有宣传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的造型,我们要从时代角度来看,60年代是不允许崇尚个人崇拜的年代,不光光是张光宇先生没有很好的宣传,连导演万籁鸣先生也没有宣传,大多数人知道还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大闹天宫在英国伦敦22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大家才知道获奖了。那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导演是万籁鸣,当然欠缺的是没有把张光宇先生做宣传,但是我们业内人士都知道张光宇先生的贡献,就此在万籁鸣先生生前的时候问过万老师,就是关于张光宇先生的作用。实际他也是非常肯定张光宇先生设计的一些人物造型。同时他还讲到了张正宇他的弟弟设计的大闹天宫背景设计的贡献,因为一个电影是有综合艺术的,不光是有一个人物造型,他们兄弟两个人都同时为这部影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光宇先生的作用,万籁鸣先生说过,他给这部影片起了导航的作品,导航什么呢?就是民族化、中国化的作品,为什么没有直接把张光宇先生的造型用到动画片上去,而是进行了二次创作?那是由于动画电影的特点所限制的,因为张光宇先生设计的人物造型是从民间艺术里面很多的元素融合在里面,但是用到动画上面要考虑转型的问题,所以不能够直接把他很多充满中国风味、特点的直接用到大闹天宫里面去,但是这并不抹杀和降低他对这部影片所做出的贡献,这也是导演亲口讲的。
我想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张光宇先生作品回顾展览,这个作用不仅仅是追思会,也不是纯粹的学术讨论,我们做办展研讨会的目的还是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意义。由此想到,我觉得我们要研究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环境下为什么能够产生张光宇等一大批的艺术家,包括我们单位当年的老厂长叶浅予先生等等一大批的漫画艺术家在那个年代产生,而现在很难产生?这是需要有关方面的领导反思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在哪里。
第二个、我觉得给张光宇先生定位是很难,他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但正由于他涉及的艺术领域广泛才造就了他的成绩,但并不因为他设计的广告作品我们就把他去看低了,好像广告是很商业的,但并不影响他的艺术成就。
另外我还要提点一点,关于万籁鸣先生好像不是学院出来,实际当年的大师都不是学院出来,但是他们都有资格做教授,这点怎么来说呢?我们要以他们的作品来评价他们的艺术地位,而不是他们是不是取得什么学历,或者在国外镀金了,不应该同这个角度看。我由此想到今天的人们也更多看中这张文凭,而很少潜心进行创作。我给我们自己单位的领导也提过一个建议,我觉得我们现在创作人员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创作人员不再创作,因为现在资讯很发达的时代不需要你从头到底自己做原创、做研究,去做努力,只要这边弄一点、那里拉一点,就可以成就一件作品,而且这个作品的好坏也不是纯粹的从艺术角度评判,而是从商业角度,就是投资方满意吗,投资方满意那就好了,就可以了,至于受众评价怎么样他们觉得都不重要,所以这也是我想对今天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想要说的。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说借着今天研究海派艺术以张光宇先生的作品为代表的一些海派艺术的话题,我觉得上海,因为今天也有上海这个方面的美协的领导在,上海应该把这些资源有效的串联起来,我是九三学社的,一直在文化方面的提案,我做了很多有关海派文化我自己也在研究,也在身体力行的创作,如果我们有一天能够把张光宇先生、叶先生、申先生、张乐平先生等等一大批的由上海衍生出来大艺术家的作品串联起来,做成综合海派漫画的展览,或者不仅仅是漫画,为什么有这个需要呢?迪士尼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大家知道明天初马上开张了,但是在迪士尼旁边上海本土还有一大片土地也需要做文化,而且他们有关方面的领导不只一次找过我去策划,市里面有关的领导我也直接跟他们提过,有关创意产业方面是不是能够跟海派文化更多的结合,我说因为我看到的上海的一些创意展览园很热闹,但是靠门面开咖啡店、酒吧,靠里面就做办公出租房,我们做创意产业推广目的是什么?是要推动原创,带动我们的产业升级,实际上我们的创意产业园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就是我们有关领导应该重视怎么样推动原创,这是我提出的一些想法,也仅供有关领导参考。谢谢大家!
沈如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今天很高兴听了很多专家谈了关于张光宇的作品,他的影响力、在中国的定位。这次周院长他们邀请我们来,我觉得看了这个展览以后特别特别的震动。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海派文化本土文化在中国确实是开全国的方方面面的先河,这些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棒的传承下来的文化现在都在走下坡路。我们知道张光宇他的作品看了以后很多画面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一点都不过分。
我们讲到上海,上海那个时候上个世纪的连环画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现在连环画在哪里?我们知道中国的美术电影最早的产生地是上海,在全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说上海海派这块土地就会产生那么多非常有特色的、能传承的那些文化,但是现在慢慢都做下坡路。包括现在我们美术片也同样面临失去的困境。
刚才大家也说到,我想做一个说明,说到关于万老师跟张光宇大闹天宫的问题,这都是后人,包括现在媒体宣传当中产生的一个误解,因为我是在电影博物馆做了大闹天宫50周年我是策展人,包括上海电影馆美术片展厅我是总体策展,我是亲眼看到了张光宇先生的手稿,这些手稿这里是没有的,当时我也没有看这里之前,我看到我们美影厂资料库里面我们把大闹天宫出来以后最震撼就是张光宇的手稿,以及张振正的背景,这些作品都陈列在电影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
我要说的是什么?我也看了当时他们拍这部片子留下来的一些照片,包括文字的一些东西,其实我觉得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是要有条件的、尤其美术片,外行不一定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其实很难很难。当时中国能够在60年代出了这么好的一部片子,是因为有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聚集全国方方面面的人才。那么万籁鸣先生有这个想法,但是单单靠他一个人绝对做不了这个片子。包括特伟先生把张光宇请来,万籁鸣跟张光宇两个人,我看了他们两个人照片,以及他们研究探讨人物造型那些照片,他们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等于是同行,根本不存在要争这个名,其实我们后人异化了,大脑天宫我们要这样分?这个电影作品导演是万籁鸣先生,但是这部片子的美术设计分两块,一块人物设计是张光宇,一块背景设计是张正宇先生,这个在电影的篇目上都有完整的表示,这里面不存在他们去争这个东西。李建国先生说了,美影厂这个行业,电影从文化部开始,上海市委宣传部对这个电影抓的要求特别高,尤其那个年代不讲究个人名利,有一部片子可以拿出来看的《小蝌蚪找妈妈》里面有编剧、导演、美术、前期创作都有,但是他的篇目上写的是集体创作,不留个人的名字。所以我们不要产生误解。美影厂到现在为止,到电影博物馆看,我们把张光宇的画作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都有说明,包括生平价值,不存在去争。后人对他们也是很尊敬的。张光宇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开山鼻祖,万籁鸣先生是中国动漫的开山鼻祖。包括韩美林,在没有进入美影厂拍摄《户琳达猎人》(音)之前在安徽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他到美影厂以后真是潜心创作,这个平台会造就一个人的名声。美术片当时出了那么多好作品,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好比某一个电影是张艺谋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认巩俐在这里面的角色,我们过分宣传巩俐把导演忘记了也是不全面的,电影是综合艺术。
这次我在电影博物馆里面布展的时候,特展布展时候馆是开放的,好多观众看了张光宇以及张正宇先生的手稿我看到观众他们是激动得,两个原因,第一看到这部片子他们是激动,第二看到他的原作居然那么精彩。这个作品也都是在电影博物馆,外面没有展示过,那真是太棒了。
我们现在包括年轻艺术家应该好好的学习,我们应该很恭敬的去敬仰那些艺术家,这是中华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真的是不让别人,美国现在他的能量是什么?他把优秀的人才聚集过去为他所用,包括我们的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他也都拿过去为他所用,我们其实自己本土是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我们有那么好的作家;再加上上海这样特定的环境,我想上海的文化兴旺还会再起来。谢谢大家!
李大钧:你讲的特别好,那天钱厂长也看了展览,我陪他看的,看了以后他很激动,他虽然知道张光宇,但是不了解,他从你们美影厂展览里了解张光宇,但是那个资料不多,这两部分从来没有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先出的画册里也没有那些资料。那天跟他探讨两个问题。一个如果上海美影厂愿意,今后两方互换资料,你出版我支持你,反之。第二能不能促成大闹天宫的合并展,如果美影厂有展厅愿意做,我想到时候我们一定支持,促成这件事。使公众能够对大闹天宫有全面的了解。其实张光宇先生比迪士尼大一岁,我曾经推动上海美术馆,也跟馆长谈过,希望中华艺术宫做迪士尼展的时候做一个张光宇交流展,但是很遗憾没有促成。其实尤其年轻人对于对待迪士尼态度上是知道迪士尼,不知道张光宇。但是其实我们对于迪士尼这个过程这样一个交流的态度,而不是对待崇拜的态度,它就是一个交流的态度,因为张光宇比如他的绘画系统的东西丝毫不逊于迪士尼,迪士尼确实汇聚了很大的力量,里面有很多艺术家参与,但是在迪士尼绘画系统里包括他做的文本展找不出张光宇系统的东西,张光宇东西即使是放在迪士尼系统里也是最棒的。这就是上海怎么对待张光宇的问题。第二、你们将来如果上海有自己搞一个区别于迪士尼自己的、东方人的、中国人的乐园的时候还是要树张光宇,你绕不过他,如果想做这件事绕不过他。什么地方能做呢?只有上海;上海什么人做呢?那肯定是有责任的人,有能力的人去做,素材在张光宇这里,或者从你们美影厂开始。钱厂长也不知道西游漫记竟然比大闹天宫早了15年,实际上西游漫记1945年创作之后,在解放前47年左右在香港,张光宇和特伟/廖冰兄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后来在永华影业两个公司反复不停的实验动画片,包括《花果山》。1922年张光宇和万师兄就认识了,是朋友。他们合作远远不是从50年代开始,他们更早,而且是很好的朋友。有一个细节,将来给你们看,大闹天宫播出后好评不少,万籁鸣给张光宇写了一封信,向他道歉,说因为我们宣传的疏忽,过分宣传了美影厂导演,忽视了你在这个剧中的地位,以后我们宣传一定要加强。这一代人不是争名,是在让名。
张临春(张光宇三子):这部作品是集体的,很多很多人千辛万苦出来了,整个动画片的,特别在当时历史环境之下那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一个动作根据我们现在知道每秒24贞,都画了累死了,画不多不够漂亮,这里面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而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是很多的一组人通过各方努力最后形成了我们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大闹天宫》这部作品。
我现在也有一个期望,根据我父亲的日记里头记了一个当时在美影厂有三个半小时的谈如何拍动画片的问题,但是我不知道具体内容,应该美影厂那边是不是能够想办法从一些老同志那找出这个东西,这样就更完善了。另外还有一个他在日记里头记了一个,他画了一个36层色标,从天到地,我只是从日记上看到,但是这个色标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应该说这个色标是在美影厂,但是通过社会的动荡能不能找出来?如果能找出来,就更完善了。
觉得我们后面应该是合作,把代表中国人的,就是所有外国人看完了以后这是中国的动画片,不是有人看了以后,这是不是日本的?这咱们就丢人了。所以这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一代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李大钧:大闹天宫是折损张光宇生命的一个作品,那个时候他高血压,血压记录212,180、190下不来,上医院了,出来,有的时候没有好接着画大闹天宫,反反复复经过了这个,之后犯病了,其实大闹天宫播放的时候他已经犯病了,可以说他最累的时候是画大闹天宫那个时候,不然他不会去世那么早,因为他有明确的日记,这边记高血压,那边画。
李建国:我现在正好在做美影厂的漫画杂志卡通网,如果李先生愿意有关张光宇先生的作品可以在我们的杂志上做一些介绍,当然要你们同意,包括文字、画面提供给我们,我们可以做一下。
实际张老先生刚才说的,还有李先生说的,张光宇先生为大闹天宫做的贡献,已经得到业内非常高的地位,他给这部影片起的是一个导航的作用,尤其是民族画、中国画导航的引领是不容否定的,也是我们业内充分肯定的,只是我们也不当官,平时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向媒体或者向有关领导发声。
包括刚刚说到迪士尼的画,我漏了说了刚才;迪士尼上海方面有一个申迪公司是由文广集团、锦江集团、陆家嘴、现在加了百联集团四家合起来办,他们寻找文化项目,就在迪士尼旁边,他们跟我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策划可以给我们那边做,张光宇先生这个作品可以跟沈迪公司谈。因为迪士尼对我们中国方面是,在放眼多少公里之内不允许出现我们的动漫现象,但是作为漫画作品展可以跟他错位竞争,也不是跟他是同类的动漫;有关动漫方面刚刚漏说了一句,市里面有领导找我策划这个方面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给他一个反思的题目,写了一篇题目在新民晚报上发表,就叫做《何时能见中国主题乐园》,就是刚刚李先生说的,我们把眼光放在了迪士尼,迪士尼给上海带来了多少好处,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的背后是什么?除了商业以外,还有文化战略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个方面的政局不重视,这个方面至少去谋划、规划、准备做中国主题的乐园,那如果一旦实现孙悟空主题乐园,那么张光宇先生的作品毫无疑问的成为里面展览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我觉得我们作为业内人士应该起的一个担当和提醒有关方面领导的作用。谢谢!
张临春:有关动漫的文化,目前整个充满市场的都是外面的,我们自己有好的传统,但是现在看不到;研究这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后面能不能和他有同样水平,甚至比他水平还高的我们自己的动漫。我们总不能都是迪士尼的,熊猫给了人家,那么后面还想把什么东西给人家呢?我们自己能不能有自己的东西呢?就是说和大闹天宫一样,让人家举拇指说中国的动漫够棒,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研究大闹天宫动画的产生,我们有工夫,两个方面加起来,再加上发觉,可能会比较全面的反映出中国成功的动漫里头这个是怎么出来的。这些东西给后人,就是说后面怎么走?怎么弄出更好的,更多的教育下一辈人的动漫,不然都是别的东西了。日本的东西可能现在占的比例相当大。美国当然猫和老鼠这些东西也很多。那么中国自己的呢?反正我现在没有看到。
周兵(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非常感谢会议的主持能够叫我来参加张光宇先生的研讨会。谢春彦现身发言的时候说他抢先发言不是为了走,我最后发言不是为了留着吃完饭,这是周长江先生比较严格,把我安排在最后,最后的发言比较困难。所有的嘉宾把该讲的话都讲了,我想就讲一点题中的题外话。所谓题中的题外话,就是说刚才我听到了几位嘉宾都用惊讶两个字,或者说非常惊讶,说张光宇先生的东西从来没有看到,那个惊讶两个字,我对他们惊讶也表示非常惊讶,因为我记得我80年代的时候采访过万籁鸣先生,万先生跟我说他说你知道万氏三兄弟,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知道张光宇和张正宇,你知道两张吗?我说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刚刚走到工作岗位,他就跟我说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一直在想,张光宇的东西我从来没有看到,他虽然跟我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看到,所以今天我特别惊讶突然之间冒出了这么多的文献资料,能够做这种集成性的、史料性的汇编非常敬佩。因为让我们再看到张光宇先生在那个时候的光彩。
我跟张乐平先生有过采访,跟钱君匋先生有采访,那个时候感觉老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几乎有他们时代的特征。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种特征呢?我感觉很淡薄。刚才也有好多先生提出我们在当今怎么看待张光宇先生那种现象?其实在上个世纪我们的美术创作或者在民国前、或者在解放初,我们这种创作的氛围和艺术的氛围是值得现在所有搞美术史的人、所有搞绘画的人去深刻的挖掘或者深入的挖掘去好好琢磨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这种琢磨、把这种观点留在20世纪,而是要用21世纪的审美艺术的审美的理念去看待这些问题。
我非常敬佩的是张光宇先生他不仅仅,现在大家说把他定位在商业美术,还是动画,还是连环画等等诸如此类,但是有一点大家不要忘记,张光宇先生是一个艺术家,至于他艺术的哪一方面的突出成就这是另外一回事,首先我们要把他定位为一位艺术家看待,我想不仅仅是动画或者漫画或者是商业美术的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艺术家。特别符合我们现在21世纪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21世纪从来没有把所有的绘画品种分得如此的清晰,只要从你的心中表达你的美术的一种感觉,你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来你就是一个艺术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把他定位在什么什么艺术里面?我觉得我们不要用这种狭隘的或者是局限的来定位。
第二看法,我觉得张光宇先生那种艺术,我们发觉出来的说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反思这么一个问题;张光宇先生没有从所谓的那种专业的训练或者美术的训练出来的一个人,解放后我们通过苏联的艺术家的教育体系,我们成立了许多美术学院,但是现在我们有几个人他们能够达到像张光宇一样,他不仅仅在设计、在绘画、在漫画等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阐述和见解。同时他对所有的绘画风格的一种追逐,我们只要翻开这本画册就看到,就像刚才说的张光宇先生表现的东西都非常现代,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种表现的一种艺术家呢?应该说有,但是还是很分散的。在教育上我们也应该反思,张光宇先生有如此大的一种成就是一个时代背景所造就,我们现在的时代背景能够造就出如何伟大的一种艺术家。
最后我想表达,刚才听美影厂几位同志也讲到了,他们馆里面的史料,包括我也听到张光宇先生的后代,他也希望能够把史料留存,因为我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工作,我们现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我们手上没有文献史料的历史,包括我当时工作的时候张光宇先生,万籁鸣先生跟我提起的时候我也没有看到多少,可能是我不专业,可能我那个时候也没有重视,但是至少我这么长的一个时段里面,将近40到50年,我今天才看到这些史料,所以我非常惊讶,这些史料是如何突然之间出来。刚才我开玩笑说,张光宇先生画的孙悟空,孙悟空从石头里面嘣出来,我们现在艺术家对史料的留存是最大的问题,包括大家讲到的美影厂有那么多的著名的艺术家是不是你们电影博物馆都把这些史料留存下来了没有?如果没有留存下来,再有研究机构,再有后人对他作品的肯定,没有那些史料我们也不能把研究,把经验推到一个一定的一种高度,不要说跟迪士尼的米老鼠去进行PK了,我们自己都讲不清楚。我想留存史料是非常重要的。这次的展览不仅是作品,觉得更多是展示了要我们大家,提醒大家重视的就是把这些文献资料归类整理作为现在艺术推广过程当中重要的工作。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方振宁在研讨会上发言
方振宁(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大家都说了很多,主要发言的都是上海的专家和领导、还有媒体,因为我是从北京过来的,李大均、周长江请我过来,从我的角度说一下。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张光宇,我知道张光宇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版画,张光宇民生那本数我印象非常深,觉得画的非常好,因为他从民间的剪纸吸收了很多东西,画的非常简洁、而且有现代感,我就买了那本书,这是第一次接触张光宇。
第二个阶段接触张光宇是六七年前参加北京电视台关于中国东盟的讨论会,录了一个节目,当时主办方给我们看了从49年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中国的动漫,看完了以后我觉得中国动画的高峰就是大脑天宫,之后就不行了,当然也有小蝌蚪找妈妈,还有阿达的三个和尚担水的故事,但是从规模上,从音乐画面结合尚都不能达到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得奖是在60年代的事情,一下在国内名声起来了,但是并不知道这是张光宇和张正宇,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事情也不用讨论了。
再次知道张光宇就是李大钧大概在三年前在北京的798做了张光宇的展览,我当时在那个展览的旁边策划一个建筑展,休息时候过来看了一眼,我知道对张光宇有印象,但是看完了以后就震撼了,是两个,第一个从来没有机会看这个东西所以震撼了,第二不知道张光宇画的那么好,他在那么多领域里面包括美术字、特别是民间的那一套,而且他早期的写生,他还做家居都是不知道的,那么在那个展览上知道了大闹天宫跟张光宇有关系,所以我给朋友发微信,我说赶快来看,当时发了艺术圈的,他们看了以后回来交流以后说真的很棒。所有跟绘画有关系的、描绘、手绘的人,我觉得看了张光宇的画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最动心是他描述的细节,因为我大学毕业以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就研究图案,因为我给杂志社画,图案是非常抽象的,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再看张光宇插图的时候发现他有很多图案的因素,我当时拍了很多,就是我们怎么阅读张光宇的东西。今天讨论会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和以往的我觉得有一个类似的地方,一个是我们把大家不知道鲜为人知的事情凑在一起谈谈知道了很多事情。
第一张光宇应该是跟上海文化有关系,以前我不知道他跟上海文化有关,我也不知道他是中央美院教授,没有人说这个事情,我隐隐约约知道他跟工艺美院有关系,所以第一个不知道是这个。第二为什么张光宇再发现是在北京,而不是在上海?我觉得所有在上海文化界的人都有责任,因为你有那么一个好祖宗你怎么不知道呢?而且那么个宝贝在上海为什么不知道?这就跟传播有关。上海在改革开放以后盖了很多楼,张光宇是文化的部分,我觉得这个价值今天已经被大家都认识了,而且三年之内人美出了很多画册,可能还会持续。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张光宇的东西应该编入教科书,一定要研究他的语言,有人研究过要有论文出现,不断有发表,这样才能学习把张光宇最精髓的东西传承下去。
另外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张光宇付出什么代价?就是中国的动画远远落后日本,你做一个比较研究,就是迪士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张光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张光宇40年代画中国画了,那个时候日本没有,日本有那个程度度完全没有张光宇的水准。两个因素影响了水准,第一中国的动漫影响了他,第二迪士尼的,这是把水准推上了高峰,现在日本机器人的产业都受到水准的影响。因为那个年代的孩子看了水准动画以后长大以后想做机器人,都是受到水准的影响。我们要把张光宇的东西继承下来。我觉得重新认识张光宇和整理他的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开完了一个会就完了。真正的大师归来不是孙悟空,那是张光宇归来了。刚才有很多好的建议,应该在台湾建议,把国营里面的资料,产业资料和民间力量。
刚才有一位先生说的好,不仅仅是张光宇,还有雷圭元有人研究吗?非常遗憾。张光宇艺术不只是受到中国民族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当时来自表现主义的、来自德国的影响,从他的封面设计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插图很多都是中国民间的语言。你要非常深的看他的东西以后才知道是来自哪里。他把十大建筑也给他糅到很美丽的线条里面,他有一个大的上面是画,底下是泥人、剪纸,中间是一些建筑,他把民间的和现代的都糅合进去,本事非常大。讲民族画的事情是一句话,一百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张光宇是唯一可以做到的。张光宇还是要被世界接受的。
今天讨论会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把他的好东西挖掘和继承下去,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上海的同志要努力,不要老是上海海派,张光宇也不说是海派,张光宇就是个人的,张光宇当时在民国社会是个人的,但是到的新中国到了美影厂,那么多人合在一起做出大闹天宫给中国争光,到世界上拿奖。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在研讨会上发言
张慰军(张乐平之子):今天参加这个座谈会非常高兴,说到张光宇在中国漫画界所起到的作用。以前有一个学者叫做提出一个观点,说到中国的历代文化代表,他说到倘使宋词明清小说,民国时期时候他觉得是漫画,我父亲自己画漫画的。黄先生跟我说起一件事,中国的普及对西方的了解最大的功劳是漫画,虽然印刷术是中国发明,但是真正工业化的东西是西方传过来,到了民国初期的时候中国的印刷的技术不断提高,出了漫画杂志,包括中国人介绍西洋画那些内容都是通过漫画杂志,漫画杂志当时起的作用非常大。漫画杂志启蒙了中国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漫画杂志里面绕不开张光宇的漫画。我父亲18岁的时候开始画漫画,他是18岁在这个圈子里面混了,老大哥当然是张光宇、包括丁聪先生。中国漫画在中国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刚才讲到海派的,这不是海派的事情,是中国的事情,因为当时上海有他的特殊的地位,有他的氛围,特别是租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漫画在中国推广了大家对西方的了解,这方面应该是特写。
赵音(艺术推介):感到很荣幸,能够跟着李大钧发现很多老的艺术家对社会没有很好的尊重,是他带着我们一起。张光宇在798开展览的时候我们也开了研讨会,当时北方非常著名的艺术家都来了,我也非常感动。
但是今天我也特别感动,今天演讲的意义对于张光宇老师来说就更加有另外一个意义,因为他是来到了他青春时期、最希望发展的,当时当年时候东方的巴黎的上海,使我们感觉好像时间倒流,来到了他那个时候的语境,其实现在这个时代是开放了以后人们可以为艺术而艺术,真的是可以非常自由发挥的时候,其实是他青春的时代,但是可惜他不在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在的境界根本没有到他那个时候的境界,但是在他这个地方能够怀念他,我觉得这个意义,那个张力和层次感真的是更上一层了。我想到他年轻的时候跟张聿光时候,上海的发源地怀念他和发扬光大他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来他的艺术是在上海发生,也是在上海光大的,到北京的时候没有真正发挥到他艺术的光华发扬出去,刚才邵隆图老师讲到,像张光宇老师他的艺术就像迪士尼的老鼠为什么能够一直活?因为有这个产业,有他的美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不断一代人承接一代人,才能够在不断的新一代当中感觉到他的生命是永活的,其实张光宇也是永活的,因为他有孙悟空脍炙人口的具有东方精神的形象,这个形象是永不泯灭的,他教育了几代人,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是中间很小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要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文化艺术从来没有国界,而且人的能力和智慧相信在每个民族当中是共有的,是需要每个时代共同去路线的,这是民族精神,这个精神不能没有,只有有了这个精神,我们的艺术才能够光大,这是民族的精神,是不灭的,也是张光宇永恒的意义,是我们每一代人要不断努根本。
王振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刚才听了好多老师的发言很感动。我的身份实际跟当初张光宇先生差不多,他也是搞美术设计的,我们有惊人的相似性,不管是世界的元素,还是中国的元素,都是美院毕业的,都是搞艺术设计出身的,这说明艺术是殊途同归的原因。看了展览以后,我从年轻学习的时候就知道张光宇,虽然张光宇刚才有一位老师说了上海好像没有人重视他,我从年轻的时候,包括从我老师那里早就知道了张光宇,而且80年代看了张光宇老师的东西,我觉得他里面有很多设计的元素,他在设计分析在漫画方面、舞台设计方面是比较早的吸收了西方的设计思想和艺术,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学习的榜样,我也非常喜欢他,我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像刚刚一些老师说的能够把张光宇先生的艺术发扬光大,希望在这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周长江:座谈会开到现在,就我个人来说,我自己角度来说收获非常大,我们搞美术,今天搞美术的人局限性很大。折射除了一个教育的问题。今天座谈会最大的优势是综合性、各个方面人士都具备的座谈会,也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我以前做的座谈会也是很专业的,但是今天各个方面在一起来谈张光宇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收获,将来中国的发展,从源头发觉民族这块来说也是前景很大。今天仅仅是一个开头,今后这种研讨会会更多。座谈会结束之前还是请李大钧先生最后做发言。
李大钧:今天各位专家花了这么长时间开学术研讨会,非常感动。这个展厅里收了一张张光宇先生的西游漫记的海报,那套所有的《西游漫记》光宇先生家属一直保存的非常完好,海报在我手里,有一个收藏家知道我喜欢张光宇,他说这个应该归你。我问过黄苗子先生,他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是人找东西,有时候是东西找人,这就是收藏的奥妙,一直把这个事当做我自己的感悟。
今天很多人提我的名字,我非常惭愧,因为我觉得我做的不好,做的也不够。张光宇这个事业首先要从他们家属说起。光宇先生我真的把他当做一个神人,我更愿意用廖冰兄的一句话,他说他对张光宇的认识不足万一。其实光宇也非常推崇廖冰兄。在光宇先生身边总是有一群人,包括张乐平、丁聪、叶浅予、张正宇/胡考等,他身边是一群人,他不是一个人,他也不是权贵,也不是巨富,他怎么样就一步步的从上海滩的学徒,他也没有经过美术院校,他后来在上海美术界,尤其新美术方面超过了张聿光,我觉得光宇先生有很多传奇值得我们思索。
正如各位专家所言,张光宇是上海现代文化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评论家说,光宇先生是重要的商业美术家,但我推崇的是他的艺术精神,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气节的大艺术家,这个人是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艺术、忠于他的朋友、忠于他的爱人,这样的人现在很少。
那么我说他的家庭也了不起,他的长子张大宇今年90岁,这个家庭怎么能经过张光宇先生去世50年,经历了这么大的动荡如此完整的把作品保存在他们手里,可以说几乎没有散失,他们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张妈妈。这个妈妈很了不起,外号叫做无锡小梅兰芳。他们在上海帮助了很多人,上海有一个美术家叫做江小鹣,作了很多雕塑,事业正红火的时候,信心很足,要做一批东西,要贷款,江小鹣没有钱,最后张光宇作了担保,日本人一打来,银行追债,追到张光宇,债主来了把张家房子收了,这个前提下张光宇先生把房子卖了,替人还了债,张家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可是张光宇夫妇没有什么抱怨,江小鹣请张光宇吃了吨饭,这个事儿就完了。还有更精彩的,昨天张临春老师讲,他们最困难逃难在云南贵州的时候日子艰难,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汇款解救了危难,问题是到现在都不知道哪个朋友给他们的钱。所以说这是一群人的事业。所以请大家来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张临春老师说的很清楚,他们做的很多工作不是为了宣传张光宇,是希望通过张光宇,以及张光宇和他的朋友们去追溯一个文化事业,引导文化的方向,让更多人受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席教授林明杰接受艺术中国记者的采访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