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夫艺术论丛》
刘风林《寒夫艺术论丛》是一本内容厚重、装帧精美的关于艺术理论研究与品评的专著。寒夫在书画方面也很有造诣,他将几十年在书画上的研习作为感悟艺术的基础,又从文学理论的高度观察文学、书画的艺术现象和审美趣味,洋洋洒洒地写下了40篇共50多万字的《寒夫艺术论丛》,并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过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首发式学术研讨会。《寒夫艺术论丛》由“序与跋”、“艺术家论”、“艺术品论”、“评论”以及“理论”五大章节构成,涉猎了艺术理论、书画鉴定、书画入门、艺术教育、艺术史论等多学科,均以美学为基点,以审美为导向。
通读《寒夫艺术论丛》,让人们发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他在前言《锄耕之乐》里谈到,他幼年时就牢记母亲的嘱托,长大要出版一部著作。后来寒夫经受过许多困境磨砺,更增强了他致力于研究的决心。终于,在他历经凄风苦雨的四十多个春秋后,他完成了这部具有艺术水准的著作。
在《寒夫艺术论丛》的《刍议中国画鉴定》一文中,寒夫从理性的角度论述了古往今来绘画造假的普通性和历史性,向人们揭示了如何鉴别市场流通领域的鱼龙混杂。面对书画作品真假难辨的困境,寒夫提出了中国画鉴定的几个重要内容:一是如何认清“国画风格与特征”;二是鉴别国画的标准与方法;三是了解绘画造假的历史;四是重视鉴定绘画与史学考证的关系。文章中谈到,鉴定国画应该从了解绘画的历史、流派的沉浮、宗系的关系、风格的比较、特征的呈现等方面入手。南齐谢赫倡导以六法来明辨绘画的真赝:“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神写照是也。”此六法是鉴别国画真伪的锋刃利器。《书法艺术鉴赏论》、《漫议中国书画史》及《浅谈中国山水画》等文,通过“鉴赏概述”介绍了中国书法等艺术领域鉴赏方面的知识,通过“书法鉴赏的几种命题”讲述了书法领域里的鉴赏角度、美学构成、审美特性等,通过“鉴赏与学养”探析了书法艺术世界给人带来的精神储蓄和修行之乐。关于对古今中外艺术家的评论,《寒夫艺术论丛》中包括:论我国明末清初的画家徐渭是如何看待生命和艺术的;唐朝王维绘画艺术的外化观;让梵与迈克尔·杰克逊成为天国的和音;高尔基现实主义文学的民主性;感怀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之命运;认识苏东坡;孔子的人生艺术观。
关于艺术品评,《寒夫艺术论丛》对清代初期山水画家高?H的《江山无尽图》,对仇英、武元直、马和之、乔仲常有关湖北黄州赤壁的画卷,对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对苏轼的绘画意境,以及对泰戈尔的诗歌、当代作家鲁彦周的小说《天云山传奇》等作了品评。其中对绘画作品作了从画里到画外的品赏评论,对作品进行了透视,多角度地对绘画的“师法自然”、“意于传道”的美学原理作了深刻的阐述。《寒夫艺术论丛》还以科学的态度和详实的史料对长期以来发生于文学史上的源源论争作了分析陈述。比如《关于赋》和《为〈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正言》分别提出了关于文学史上不应有的无病呻吟现象。《关于赋》认为,人们或许是出于好战,亦或源自粗心大意,于是为曾经一度辉煌的“赋”蒙上了层层不明之冤,这是文坛的不敬。
《寒夫艺术论丛》还有多篇关于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教育的论述文章。该书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用心灵品读艺术的醇美、用意志体感知识的甘露,并从美学出发,学理外化地传递自己感受艺术的意蕴,使人们从中受益。其二,作者在用生命和责任同读者一起在近似乐音的世界里作轻快的自我修复与外在的使命审视。这是《寒夫艺术论丛》与众不同的宝贵之处。
融评论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寒夫,以其独到的视角,特有的时代洞察力,在50多万字的《寒夫艺术论丛》里浓缩了他对艺术世界的不懈探索和对人类真善美的独到见解。正像寒夫在该书前言《锄耕之乐》中所写到的:“一切汗水和劳作全然在回馈母亲的那句话:"寒儿,做娘的这一生如果能看到你也能印上这样一本书,这就是我和你父亲的造化。"不过我以为感恩艰辛就是积累财富,不惧磨难便是忠爱生命,勇于探索可谓缩短梦想的距离,崇古尚进自然是在获益人文之道。这规律如同庄稼人:以小型锄头能除去草茆,如改善土壤的质量,尚需大型耜耕,只有勤于季节之劳作,才可获取丰收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