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画艺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坛快讯 » 艺术资讯 » 文化热点 » 正文

专家解析生活环境对王时敏绘画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4  浏览次数:22
核心提示:专家解析生活环境对王时敏绘画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仓的地貌、王氏的家世、往来的密友、多年间对私家园林的修葺、甚至个人的健康状况,都与王时敏画出来的山水画有很大关系。

王时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的?他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习惯?他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研究这些对认识王时敏的作品是很有益处的。

王氏家族是从山西太原王氏那里过来的,他们并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江苏太仓。当然那是很早的事了,差不多发生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候,往南面迁徙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一些。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人口大迁移,一次是魏晋南北朝,一次是北宋灭亡的时候。这两次都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北方的人口大量往南方迁徙。

王时敏和他爷爷王锡爵长得很像。王锡爵是明朝的一个大官,在朝中很受赏识。王时敏的父亲王衡是万历辛丑年(1601年)会试第二,也是一个进士——王家四代进士——在殿试他又排名第二,得中榜眼,任翰林院编修。他擅长行书。可惜死得比较早,差不多王时敏还没有成人,王衡就故去了。所以王时敏更多的是和他的爷爷在一起,从小很得宠。

王锡爵大学士府第的大门仍在太仓,现在修葺一新,对外开放。当地的一个昆剧培训班就在里面,天天有人在里面唱戏。这座宅邸有两扇门,都是三进,外面有个牌坊。大学士府的内景,里面的长廊都镶嵌着当地碑帖的拓版。王时敏小时候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王锡爵在朝里做官的时候遇到个事情,有些人忌恨他的才华,在万历皇帝面前弹劾王锡爵,想把王锡爵挤走。王锡爵想告老还乡,万历就写信给王锡爵,劝他留在朝里继续做官,皇帝依旧还是赏识他的。所以,他没有马上告老还乡,呆了一阵子。这就是当时万历皇帝写给他的亲笔信。他带回来之后刻在石头上拓成碑帖,表示他跟皇帝的亲近,回来之后地方官员也不会欺负他。这是王锡爵墓出土的印章和小家具,1950年代发掘出来的。王锡爵死的时候他的儿子王衡已经去世了,所以在他的孙辈里面最突出的是王时敏,王时敏很有可能是王锡爵安葬时的主祭人,根据是王锡爵把他最好的园子——南园给了他,家里的很多房产也是由王时敏继承。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时敏在家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这些陪葬品很有可能是他为他的爷爷准备的。这些东西现在藏于苏州市博物馆。

于是,在还没有见到王时敏像之前,我们对他们家的背景已经有一些了解了——生活很富足,生活情趣很雅致。

画家曾鲸画过王时敏25岁的肖像,曾鲸是中国明代末期最著名的一位肖像画家,擅长用明暗的手法表现人物。从画中可以看出王时敏很聪慧,但是身体挺单薄的。事实上,王时敏一生虽然长寿,但是身体一直不好,正因为身体不好,他一直很注意,反而倒长寿了。这个是他年老时的肖像,他老的时候和年轻的时候模样还是一样的,很瘦,只不过添了皱纹而已。这个是他的第八个儿子王?铮?彩窃诔?镒龉俚摹?/p>

王时敏家族有雅好音律的传统,他的祖父王锡爵嗜好昆曲,父亲王衡通晓戏曲,王时敏精通、擅长音律,这种才华应当得于家学。到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太仓那里一个业余组织的昆曲活动要放到王锡爵的故里,原来是唱给他们的老祖宗听的,他们这一家都喜好昆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南地方文化的发达在明代初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到了明代中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域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特别是太仓这个地方,它历史上是生产稻米的,是春秋吴王建立粮仓的地方,是天子的粮仓,所以叫“太仓”。

太仓的地貌与王时敏画的山水画也有较大关系。它的地貌要追溯到几万年前,最初是长江往东流带来的泥沙、泥土淤积在这里,形成了冲积平原。所以这里不可能有山,密布河港湖汊,河道很多,属于湿地平原,土质疏松肥沃,林木繁茂。靠近长江,邻近东海,禁不起台风袭击,所以在太仓很少能看到长松巨木(几百年的老树很少)。全县只有一座很破旧的塔,别的县都有很多塔,原因是塔建高了容易被风吹垮,所以建筑都没有高的。树遇到大风会被连根拔起,需要重新栽种,所以树龄都不是很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不可能出现长松巨木、百年古树,如果这些出现在王时敏的画里,那这张画肯定有问题。王时敏表现的应该都是他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看得到的。

王时敏对保卫太仓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有降清的背景。1645年6月28日,清军首领张天福率领清军数万人攻打太仓,这时太仓知州首领徐树藩已经逃走了。据嘉庆《太仓直隶州志》:清安扶官周荃到太仓,太仓乡兵首领浦峄及其兄弟与尹云龙、范天仲、蒋若莱等人“率士民郊迎,捍卫城门”,到城郊去恭候清军过来,把城门看好了让清军进来。王时敏是太仓的乡贤势力,他这时做了政治表态,第一件事情就是剃头,把前半边剃了,留辫子。有人指责王时敏失节,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之前“扬州十日”(史可法抗清),到最后扬州遭到屠城。王时敏念及家里子孙小,所以跟另外几个乡贤吴梅村等商量,最后带着忍辱的心情出门迎降。王时敏对此事是内疚了一辈子的,但很多人都原谅他了,包括明朝的遗民在王时敏死后都来参加葬礼。而王时敏性格里郁郁寡欢的因素,很大程度是跟这件事有关的。

之前说到太仓是没有山的,一座都没有。如果说之前有山,曾经是有过一座山叫穿山,这肯定是王时敏生前都去过的,因为上面有很多的古迹、古庙。穿山地下有个洞,是座石头山。王时敏画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画谱里面的山,主要是黄公望的山水,学了很多黄公望画山的手法,然后又学了他老师董其昌画山的手法。董其昌曾经画了类似于《集古树石图》的画卷给王时敏,让王时敏临摹用,王时敏画得很多的树都来自于这里,董其昌告诉他树的结构、主干、支干、分支和怎么加叶子,这个树谱有他的一套独特的表现手法。王时敏的树都来自董其昌的本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古松不自然、别别扭扭的,但是线条确实不错。树的造型不自然,因为他很少见到这样的东西,比较一下他跟董其昌的画,董其昌画的古树生长得是很自然的,虽然有些扭曲,王时敏的古树就有些怪异。

王时敏擅长造园。王锡爵死后,他的院子都让王时敏继承了。在明代有个趋向,画家都喜欢造园,有了钱买了宅子,买了房子就在房子后面弄花园,像文徵明、沈周都很擅长造园,但王时敏最擅长,因为他家产比他们要大,园子占地面积多。。王时敏擅长造园对他的绘画也是有影响的。

王时敏在中年时扩建了他祖父留下的南园,南园是他祖父种梅花的,还没有太多的经营,没有盖很多的亭台楼阁,王时敏就建了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等,这些地方是他写诗、作文、会友的场所。到1620年,他扩建了东园,东园现在找不到了,也是很大的,里面建了很多的园林建筑。造园不仅要种植植物、造桥,还要有亭台楼阁,要有活动的场所,并不是说盖两个屋子就行了,它要有设计,这些设计都是王时敏亲自操作的。王时敏最倾心他晚年造的园子叫西园,离太仓城西12里,他花了四五十千金在里面建了很多厅堂,这个地方是他晚年作画的场所,《西庐画跋》、《西庐遗稿》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王时敏造园的特点是“叠石穿池,亭台竹树,颇堪游赏”,疏密有致。

王时敏这个人出门不是很多,也出过远门,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的。有这么一个情况,他的身体状况比较差,王时敏刚过弱冠之年,就说他体弱:“儿独身当户,又素羸弱”(《奉常公年谱》)。身体很差就要常常熬中药,那个时候出门要么就是坐船走水路,要么就是走旱路坐轿子,对王时敏来说出门要常熬药就是一个大课题,一副担子要挑他用的东西,一副要挑药罐、药具和中草药,走到哪里都要吃药的,很是不方便。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还能做成药丸,没这套技术。所以,不能看到三山五岳跟他身体不好有关系。他还有一个毛病是眼睛不好,特别是晚年他眼睛不好,所以经常会请人代笔。

我们对王时敏有了一个综合了解,对他作品的认识就会有比较贴切的看法。王时敏不太作细笔山水和视力有关,我们不太会看到王时敏和王原祁的细笔山水,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他的身体状况和视力状况使他难以远行,并不是说他没有远行,但至少不是频繁出行,他只去过福建、江西、北京这些地方,这对他的视野还是有限制的。

当我们看到一些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确信是有疑问的。比如说:第一,画面上缺乏造园的意识,画面的园子画的不好、不明确、道路不通或者前后没有空间,没有舟、桥、屋、亭,没有布局的意识,肯定就有问题。第二,如果他画古树、苍松巨木画得很生动就恐怕有问题。第三,工致细致的画面肯定有问题。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根据作者在上博讲座整理)

 
 
[ 艺坛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诚邀您扫码关注江苏书画艺术网微信公众号,关注的画廊及书画名家可在本站免费宣传,建站更有优惠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江苏书画艺术网推荐信息
推荐艺坛快讯
江苏书画艺术网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助学基金 | 书画赞助 | 画廊酷站 | 艺术建站 | 名家题字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13045957号-7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