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江
师法前人,看前人如何将山川变为笔墨,进而师法造化,印证前人笔墨,掌握笔墨的形式法则,以此观看山川,再吸纳整合,将山川变为自己的笔墨语言,逐步使创作走向成熟,形成山水画的个性化程式。这是画家庄志深在山水画领域的探索之路大体经过的历程。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杂糅诸法自成一格,其感人处在于散怀抱、善逸笔、多挥洒、尚松活,在重返古典中造境,直写胸中性灵本真,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功侔造化、见素抱璞之态,那种疏朗隽秀、舒卷自如的画风经得住推敲和品味,那笔墨情韵中洋溢的书卷气,也正是画家审美理想、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的自然流露。
如果我们把当代中国画坛围绕着山水画发展出现的不同面貌,概括为回归传统以借古开今、求助西法而融合中西两种取向的话,那么,庄志深山水无疑属于前者。他是一位立足传统、竭力发扬中国画艺术优秀传统的画家,坚持的是在中国画的自身传统中创新发展的道路。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艺术形式,是千年来无数画家聪明才智、艰苦创造的艺术结晶,更是集诗书画印美学特色与民族审美经验自成体系的民族艺术的象征。他把传承弘扬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艺术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的义务与责任;他把开掘、吸收中国画精深博大的文化积淀与全面研习、驾驭诗书画印艺术规律作为自身修养;他对中国画传统的态度是存精去弊,发扬光大,主张先继承后革新,与古人形成不同的艺术面目,一直是他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
山川、树木、云水、高士、草堂、凉亭、扁舟等意象符号,在中国山水画中已成为极具稳定的文化指代,它们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形而下意义,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与精神指向的象征。由于风格、气质、修养的不同,这些符号的内蕴显出千差万别。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的意义是一目了然的,或是超然的心绪表达,或是宁静的心灵栖息,或是精神的远游……在庄志深作品中,这些意象符号都取自传统,山石的勾勒、林木的点染以及整体意境的营造都不难看出,他的绘画追慕传统境界,独钟古典美感,性喜传统笔墨,沉醉于山川烟云回归传统的美学追求。远观山体坚凝、气象万千,显然取法于北宋山水画的写实造境;近看“干枯浓淡随之,疏密有无任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元人墨韵,也有清初四僧写意山水的深刻影响。在看似传统的点、线、墨、色中,融入了个人的审美情感与体验,他用一种当代人的智慧与心性给予这种传统理法以新的诠释,尽管画面中处处流露出复古意境,却不乏平淡天真、清新自然。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描摹,也不是自然的真实再现,而是叩问笔墨、直逼经典后的出旧阐新。
显然,庄志深山水画的笔墨传承有序,传统画论中的尚骨气、重韵势、标格调、崇境界、美天然等特质在他作品中有程度不同的体现。他摈弃文人的“怯弱”与“美饰”坦然行来,在不雕不饰中暗含一种精神的力量与法度的自由性。他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大开大合的章法、空灵深邃的意境有机结合成一件件作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别开生面,赏人视觉的痛快与愉悦。他善用中锋,以行草笔法勾线,造成既严整又活泼的效果;他讲究韵墨,在墨随笔转的挥洒中,具有一种行吟诗人的意味。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山石还是树木的勾勒点??,都明显地表现出提按顿挫的书法笔意,进而在笔墨运用上实现了实写与虚写的结合,使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错落有致,传递出久违了的古典风韵。
除了以书入画的笔墨造诣,庄志深山水画的格调上则追求萧疏简淡、平和清远之境界,这也是正宗南宗文人画所追求的意境。但他并不受摹古的局限,而是以出入古人笔墨为基础,以造化自然为参照,把中国画的力度结构和情态结构糅合一起,把凝重浑厚与潇洒风流和谐起来,试图在重新解读传统、走入造化的过程中,获得传统南宗山水画的再创与新生。
体现在庄志深作品中的回归传统,在更多的意义上是指他作品中,除却表象的古典图式与古典笔墨符号外的那种与现代人精神渴望相契合的“家园”感。这种逝去的“家园”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精神渴望与心灵尉藉。也正是处于现代世界的人们,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氛围中,自然涌起的一种来自生命深处产生的“怀旧”感与“回归”的精神要求。
在今天,纯粹的复古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走进传统的深处,去发现传统文化、古典美感的永恒结构,把它带入现代语境,让其在现代语境中重现魅力,才是有意义的。
庄志深的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其独特性的。
2011年3月24日于北京王府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