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朝
清代方薰《山静居笔记》云:“功夫到处,格法同归;妙悟通时,工拙一致。”通俗地讲,艺术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当达到相当水平或参悟到一定程度时,其法理、旨趣和最高原则应是一样的。画史上不乏一专多能的杂家和多面手,他们穿梭游走于不同领地而能游刃有余,在形式的转换中显露驾御语言的才能,进一步说,没有对艺术的深入思索就不可能完成有效的形式转换——其中包括由临摹到创造、由传统到现代、由旧我到新我等诸多层面的推进,需要深入其里,厘清各种形式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在。北京画院画家谢永增从工整朴拙的工笔状态到深幽朴厚的写意状态,即经历了形式之间的消化与转换。
关注谢永增的山水作品,是在1993年的“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上。他的《绿塬》以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获得银奖,后刊载在《美术》杂志的封面上。自此,谢永增确立了创作的基本框架和走向。方向明则步子快,他从九十年代的《沃野》、《绿塬》到最近几年的《塬上秋》、《秋夜》、《雨后秋山》、《故乡》,完成了从工到写的形式转换,期间的内在连续性则以隐蔽的方式存在,比如具动感、尚厚重。永增君早期走的是一条融合之路,在融合中创造是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路径之一,融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当代中国画之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迅速呈现多元局面,获得新生,与其前期的积淀是分不开的。在融合的过程中,画家在选择自我艺术道路时必然要涉及的问题就是利用已有资源,实际上,我们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某种资源所造就的氛围之中,来自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附着于人,形成潜在的思想与观念,迹化为形式语言。
永增君的选择同样基于他所熟知的资源。选择之中和选择之后都经历了各种因素的碰撞与整合,内在的思考与外在的形式相交汇,最终形成了他的独特艺术语言。
谢永增从民间艺术的宝藏中发掘到了异于他人的切入点,他在意象重复所散发出的壮观气势中寻觅到北方山区的厚重,画法上及时跟进,这一时期他选取的意象多为北方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玉米地、土山坡,民间装饰性与山体客观性会于一处,装饰效果并没有消弱景观的现实感,他善于处理两种形态之间的过渡关系,而最可资借鉴的手法就是造型内在的一致性。不同的音符同时发出声音需要技术支持,才可奏出和谐的乐章。画家非常巧妙地将略显客观的透视与主观的形象处理融合起来,此为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营构。在还原现实场景的过程中画家注意通过自我方式来表现,在现实描述中糅入浪漫语汇,以此使作品获得陌生感与张力。永增君的山水作品涵容了诸多元素,类似传统工笔中的没骨画法,取民间的稚拙,现代意象的简洁,西画的体块感等——这些手段的运用以内在统一性为旨归,同时它从冀东景观这一区域性特征扩展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达。动感画面、色彩意识、深沉表达一直延续到其水墨山水,厚实中蕴涵浪漫,使人想起陕北信天游。
谢永增在以工笔画描述北方风情景致方面可谓开了先例,画家利用成排庄稼的天然形态获取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自然且巧妙。工笔画的晕染有局部单纯、整体统一的效果,画家取其便于控制和深入的特点,舍其细腻精微的一面,这就需要在处理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造型和构图。从没骨手法描画的绿塬到水墨方式表达的山水,色彩被保留和转化过来,只不过境界趋于深幽,手法也显得自由了,由明快而深幽,是画家基于对材料和画面的考虑,所谓因物制宜是也。画面仍然有对生活记忆的还原,仍然是色彩与动感的世界。只是色彩的运用给画家增加了难度,同时影响到画面单纯语言的架构。中国画讲求色不碍墨,色墨关系常常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色在墨上,处理不好很容易流于俗媚,画家的策略是要么用灰色(在墨中调和色彩),要么在深色调中呈现鲜艳的纯色,这样一来,矛盾便得到了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从《绿塬》到《塬上秋》的推演转换中,谢永增始终遵循一个重要法则:扩大想象在表达现实对象中的力度,以此生成新的视觉感,强化对象的本性,大胆糅入自我,将自然景致化为心之意象。形象的丰满和形象之间的秩序成就了具有壮美特质的整体。换句话说,在使审美对象陌生化的技巧运用上,增加了观者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对形式的解读即感觉过程本身演化为审美目的,形式在此被有效地凸现出来。
谢永增是一个注重形式感,在形式林立的当代画坛勇于确立自我的画家。明人唐志契有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永增君即在山情与我情之间找到了通神之法。自然其所获取的便可形神兼备。谢永增作品所提示的除了在形式转换上的探究外,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一个老话题,却须时时面对的问题——就是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处理。如何让生活与现实沾染上诗意与美感?我们在欣赏和品鉴《绿塬》或《故乡》时,不会追究一棵树的长相是否符合真实,也不会责问如此的地形地貌适不适合建房筑屋。欣赏者从线条、色彩以及画面的气韵和意境中得到了比生活本身更富于神采的视觉与心灵的享受——原来我们的生活这样有诗意!这样值得关注和描述!如此,让人们从嘈杂不堪的现实中获得了反观自我并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可能。
(2005年11月《荣宝斋》。作者韩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