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画艺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坛快讯 » 艺术资讯 » 文化热点 » 正文

浅说石涛的一画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0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祝竹  浏览次数:145
核心提示:凡研究石涛和他绘画的人, 都会试图对“一画论”做出自己的解释

  石涛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博大精深, 充满创造活力。石涛传世的书画作品, 一半以上都是在扬州创作的, 很多人都认为, 他是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

  石涛还有一本重要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人们简称《画语录》。这一著作, 石涛生前在扬州大涤堂就曾亲书精刻成书, 名曰《画谱》, 但流传未广。现在流传的《画语录》, 则是雍正年间汪绎辰的传抄本, 和石涛自己的刻本有不少差异。

  石涛《画语录》立志既幽深窈渺, 造语又玄奥晦涩, 传画家不传之秘。《画语录》开篇即云:“太古无法, 太朴不散; 太朴一散, 而法立矣。法于何立? 立于一画。一画者, 众有之本, 万象之根; 见用于神, 藏用于人, 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 乃自我立。”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

  现在, 凡研究石涛和他绘画的人, 都会试图对“一画论”做出自己的解释。有的说得很浅显, 认为“一画”就是用来造型的一根线条。这无疑没有深刻领略石涛艺术思想的丰富内涵。有的说得很深奥, 运用儒、释、道的经典旁征博引, 一般读者又很难弄得很清楚。在各家对“一画论”林林总总的解释中, 我认为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解释最为确当, 也最为透彻。他引用《老子》说的“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认为“一画”不止是“一条横线”的意思, 也是“最原始最完整的线”的意思, 是“最上大法也”。他认为, 和世界文化相比, 西方喜散, 分析事物、定立法则愈来愈细, 见散而不知归, 发展下去, 足以毁灭艺术。石涛“立法”,有“念朴”之心, 不忘“太古无法”之时“太朴不散”的本真浑朴之气。他说:“以一法贯众法者, 慎法立而朴远,愈散愈纷, 愈形而下而忘乎源本, 则俗法魔道盛而夺大朴真法矣。”我以为, 他的这段话说得很精彩。我们试看石涛本人的书画作品, 无不淋漓生动, 笔情纵恣, 磊磊落落, 直写胸臆, 这应当是对他的“一画论”最好的诠释。有人说石涛的画法是“以法法无法, 以无法法法”,这也就是石涛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理论的出发点, 也是其艺术哲学的核心。石涛认为,“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即亿万万笔墨, 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我的理解: 石涛所说的“一画”, 如同是画家的心电图, 它从心生出,是画家心性的流露。而且, 画家的学识修养、技艺训练, 以及他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感悟, 甚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人生际遇等等, 各种显露的、 隐含的、自觉的、不自觉的, 一切尽在一画之中, 一画便是一切。一画未出之时, 所有这些都是存在于画家心中的浑沌的“太朴”, 一画既出, 则“太朴散矣”, 静止的、原始的状态被打破, 而将画家心中浑沌的“太朴”运行为具体而微的纸上的形象, 主宰其运动过程和结果的, 便是这“无法之法”的“一画之法”。西方学者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创作中, 人的潜意识或潜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而且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也不受种种法的约束。他所指的这种潜意识或潜能, 和石涛“一画之法”的内涵, 都能给人相同的启示。东西方两位大师的心应该是相通的。

  我们听说过这样的故事: 艺术大师吴昌硕学画时, 欲拜当时名气已经很大的画家任伯年为师。任伯年说, 你画几笔我看看。吴说, 我不会画。任说, 你随便画。于是吴昌硕信手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了大为兴奋, 说: 你将来的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后来吴昌硕果然成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听了这个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就会觉得, 石涛的“一画论”虽然玄奥, 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了。(作者祝竹  系篆刻名家)

 
关键词: 石涛 一画论
 
[ 艺坛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诚邀您扫码关注江苏书画艺术网微信公众号,关注的画廊及书画名家可在本站免费宣传,建站更有优惠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江苏书画艺术网推荐信息
推荐艺坛快讯
江苏书画艺术网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助学基金 | 书画赞助 | 画廊酷站 | 艺术建站 | 名家题字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13045957号-7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