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讯 (裴刚) 编者按:中国画廊作为一级市场。发展最近10年,画廊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尤其是在 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画廊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有关机构对中国画廊市场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重要大中城市共有约1512家活 跃画廊,其中北京地区有605家,占40%,上海地区有273家,占16%。北京画廊较为集中。南北城市的差异让每个城市各具特点,城市的文化特征也成为 一个话题。在中国画廊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在看似繁荣的背后有着举步维艰的尴尬与亟待破解的难题。作为发现艺术家,并伴随艺术家走向成熟的 一级市场,为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积蓄人才,为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和打造文化强国提供动力。
品画廊面积2300平米,被称 为北京798艺术区内最大的国内画廊。目前的负责人金秀花曾任韩国最重要画廊之一阿拉里奥-北京画廊的副馆长,有着丰富的画廊从业经验。雅昌艺术网对金秀 花的系列采访希望从个案出发,通过口述方式探究画廊的运营、管理,与艺术家、收藏家、市场的关系。尝试从个体画廊的生存状态来呈现一级市场发展中所经历的 风风雨雨,我们将为你展现一部活生生的画廊奋斗的故事。
本篇主要指向:面对越来越多元的艺术品投资、收藏环境, 画廊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和逐渐形成的艺术品培育、推广、增值运营机制受到怎样冲击?面临怎样的文化风险和市场风险?机构收藏和个人收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 系?艺术品的价值和金融产品的差异是什么?艺术家与画廊要共同遵守哪些收藏的游戏规则?作品定价如何判断?
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下滑,西方的画廊都在向中国的市场发展,尤其是挖掘藏家的资源。如您刚才也讲,国内的画廊也在扩展收藏家的资源,您觉得目前藏家群体的变化是怎样的?
金秀花:从 06、05年开始到现在,中国艺术市场变化了很多,从06、07年的高峰期,08年的经济危机,09年又开始恢复。其中藏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 去年像文交所、艺术品基金的活跃,艺术品跟金融的结合,大家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归根结底,任何一个方式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是坏。当然中国的情况是机构的收 藏比例呈上升趋势,比较个体的收藏来说。机构收藏确实是资金量比较大、比较充足,还有一个是下手也比较快,这个是个人的藏家跟不上的,所以我有一些担心机 构收藏增加会妨碍个人收藏。包括我们在和藏家聊天的时候,有一些藏家就在说:我们跟机构争夺不过来。因为个人收藏都要算算的,每个要谈一个什么折扣,谈一 件什么作品,都要想清楚的,因为都是实打实的从自己的腰包来掏出来。机构不一样,下手决定买的时候,哪怕比别人多贴100万也要把十件作品都买足,就是这 样的一个态度,可能竞争力上个人藏家会受到一些威胁或者是有一些不平等的竞争力,但我觉得有这样多元的收藏结构是蛮好的。
当然 有一些艺术品基金找我谈,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我是特别反对跟他们合作。因为哪怕是两年之后这个作品可能是要销售的,但是销售的最佳出路是什么?就是 拍卖,我是不能跟这些基金去合作的,因为我的收藏几乎是要面对终极收藏。当然我也不能让我们的藏家永远不卖,这个本身就是一个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好多作品 是要流通才行,不过需要一个期限的,起码是三年以上、五年以上,需要一个期限,为什么需要这个期限呢?因为一级市场销售的都是新作品,新作品需要时间来沉 淀,这边艺术家又不断有新的作品,所以有一个时间差存在。
比如今年卖的作品一年之后又上拍了,这一年当中市场上艺术家的新作品 没有很大的变化,顶多是勤奋的艺术家或者是展览机会多的艺术家多办了一个个展,一个展览不会马上让艺术家有什么大的改变。可能五年就不一样,五年当中这个 艺术家重要的活动,做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他的作品被重要美术馆收藏,不同的活动可能证明现在这个位置和五年之后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五年之后的作品再流 通到市场去,一下子就不一样了,而且还在做新的作品。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循环。这种规划的市场结构也是很好的。
艺术家作品的定价
目前市场的价格中拍卖是一个价,画廊又是一个价,收藏家从艺术家手里拿又是一个价,艺术品金融产品的开发在市场里边又是一个价,这些价格会不会比较混乱?
金秀花:对, 中国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比如说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几乎在艺术家工作室是不会卖的,当然可能有一件、两件我也不敢保证,而且像这种情况,我的艺术家大部分会跟 我讲,比如说哪个朋友要了或者怎么样,因为中国是讲人情的关系,所以很熟的,比如说老师辈的人说你这个画得不错,给我一件吧,他也不好意思说你去找画廊 吧,公事公办的态度来说话,这本身不太符合中国人办事的规律,所以他也会说这个怎么办什么的,会商量。
另一个情况,艺术家有送画的,首先这个是任何情况都要拒绝或者是不能送的,因为你一送画,作品本身第一流到市场的时候没有价值,他要再还手,要再怎么样的时候,比如好多人现在是 我拿了,我再卖出去,这种情况是经常有的。有一些人这个是我朋友送的,我一辈子要保存,本身我拿到的时候是人家送的没有价格,我在卖的时候随便一百、两百 都是赚的。这个本身是已经扰乱市场价格本身。因为画廊出来的时候本身有一个价位,以这个价格为基础,哪怕这个藏家是拍卖都是以这个价格为基础,有一个价格 的规律,不过首先送本身当初的价格是零,规律已经打破了,这个往往是以后长期下来会是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首先送是尽量要避免。家里人收藏一定 要明确这个是零价值的,是不能流通的,哪一天要流通到市场艺术家必须要负责或者你的家人要负责,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除了自己的家里人之外,任何送的都要 拒绝,不过有一些藏家过来按照老关系和艺术家要作品的,虽然面上是你来跟这个人打交道,不过这个价位是我们要商量好的,基本上保持画廊的价格,说法上可能 会不一样,因为到画廊来,画廊是很公事公办的一个交易,什么折扣多少钱,给你多少钱,会这样,有一些藏家是不能这么对待的,他是他几十年的老关系,可能会 以艺术家的口气跟他说话,不过价格底线都是画廊的一个底线。基本上保持任何从艺术家工作室出去或者从我们画廊出去的时候,本身这个价格的底线要保持一致。
包括拍卖,因为拍卖本身规律我们都应该很清楚,因为拍卖应该是拍过去的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可以跟现在很不一样,三倍、五倍、十倍都不一样。不过我们 不会参照拍卖价格去参照的,因为拍卖是不对过去作品的肯定或者是认可来拍,哪怕是一个时期的都不一样,价格相差很大。我们是一级市场要保持统一的价格,可 能作品之间品质会不一样,作品品质不一样的时候,我们选择作品的时候会和艺术家商量品质不好的作品尽量就不要进入市场,品质相等的作品才能拿出来露面。这 样我们的市场价格都是统一的,是跟老藏家或者是新藏家,包括藏家资力,按照这样的基础来打折扣。拍卖是拍卖的价格,他们征集到以前老的作品也会问我们的意 见,因为拍卖想了解行情,了解新的作品会定价多少,这样他们会有折中,相对于过去作品的价格就有一个比较。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需要一定的配合。还是大家各 自做自己的?他们的价格体系跟我们的价格体系是不一样的。
艺术品评估和保险体系的缺失
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又出现文交所这样的一个现象,面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对于艺术家发资产包在这样的平台上,您有什么看法?
金秀花:我 本身没有理解到文交所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是投不赞成票的人,我始终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文交所的可行性办法归根结底,我觉得是利益链。最终受益者 属于谁?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归根结底这个利益都属于买资产包的投资者,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利益链都是产生在中间,大家也不知道这个利益是怎么产生的,有疑 问的时候,这个事就比较危险了。艺术品评估机制很重要,艺术品评估机制的建立也不是文交所的问题,包括艺术品保险各个问题在中国都存在问题。
最近听到有一些好消息,就是艺术品保险要开始做了,我也不知道里面的价值评估体系是怎么建立的。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价值评估体系。现在画廊的艺术品保 险,我没有和国内的合作,因为评价的太没有依据了,都是和德国的公司在做,所以这么大的中国的艺术市场会非常需要的。并且当代版块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古 玩字画这些,这是更重要的一环。
文交所评估的体系没有健全;另外利益链是怎么发生的?比如说让这个作品翻滚式的增值,因为我跟好多人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觉得艺术品跟任何商 品是一样的。把它交给金融体系之后,按金融市场的规则来决定它增或者贬值这样的问题,这个已经违背了艺术品本身的含义。因为做文交所的人都希望价格增加, 可能一块钱的对象增加到十块钱。就意味着艺术品的价值从一块钱增加到十块钱,如果让它真正地具备这个价值,归根结底以后还是要通过艺术品市场把价值体现出 来的。因为封存期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价值而已,归根结底还是要到市场里,面对市场来体现它的价值转换。真正让它要具备一块从到10块钱的价值,就为艺术品的 价值增长做一些活动。从利益链当中产生的利益,把这个利益交给哪个美术馆,哪个非盈利机构去打理,这个非盈利机构会为艺术品做一些增值的服务。做一个展览 也好,做画册也好,做介绍也好,做媒体的一些报道也好,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得做。在利益链当中产生利润,为艺术品增值得做一些投入,当然艺术品不是说媒体投 入了、展览投入了,就可以增值,只不过是提高知名度而已,它的实用价值是增加不出来的。我们看艺术价值一块钱的作品,可能始终是卖不到那个期望的价钱,不 过有一些艺术品是可以的,因为作品本身的品质是可以支撑这个价格的。如果因为人们的认知度不够,文本梳理不清晰、充分,所以它没有具备原来那么高的价值, 通过这样一个利益链当中产生的利润投入进去,可以让艺术品增值,这个是我觉得完全可能的。
在文交所这样的利益链当中,艺术作品还是原来的作品,任何为这件作品的增值服务都没有做到,更何况作品本身的评估存在问题的时候,这样从一块到十块钱要面对市场,危险就太大了。
文化风险与市场风险
同时涉及到的是文化风险和对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的干扰,像画廊这样对作品价值判断和增值有着成熟体系的一级市场,它可能会扰乱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评估体系,是不是这样?
金秀花:对,最后是按价格来说话的,带一个价格的标签,包括对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参与市场的人都会为这种价格的体现有发言权。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藏家,参与市场的人都有发言权,不过文交所已经脱离了艺术行业的判断体系,是金融领域的判断,靠资本的规律进行价值转换。问题在于它不是艺术市场对作品的 价值需求。如果在艺术市场这件作品10万、15万的判断,资本运作的结果是20万、30万的时候,就忽视了艺术市场的价值判断者或者艺术市场的价格。金融 市场形成的价格,如果永远封存在金融资本的市场也可以,但最终文交所的资产包,作品要通过艺术市场结合转换他的利润,所以这个到时候是谁来接受呢?
这就是风险所在?谁来定价?
金秀花:这就是 一个很大的风险。我们现在不管是拍卖也好,艺术市场也好,它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当然也会受对艺术品市场或者是价格相对有影响力的人的言论影响,所谓 市场分析,所谓价值判断,大概会有。但整体还是按照市场需要来的,拍卖也是,每次面对估价或者怎么样,他了解艺术市场的市场价是多少,他们面对他们的藏家 的接受能力多少,按照综合情况会定一个估价。
一级市场也是一样的,一级市场主要不是跟着需求走。它要创造,要引导收藏的趣味和 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做一个新的东西的呈现,我们想价格是这样对于市场比较合适,再把这个放出来给市场看一下,看它的程度如何。总体来说是一步、一步地跟 市场、跟选择者的眼光磨合,包括画廊多年的经验来判断的价值体现,同步进行的。不过文交所的体系是按照资本来运作的,他先设定出一个完全虚无的价值,最后 按照这个价值和市场搭接,这个风险确实比我们一步一步做地风险大很多。
因为我不是文交所的赞扬者,除非我们刚才几个问题都解决 得很好,最大的还是艺术品评估系统,而且评估系统跟原来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才行,因为任何一个作品是你拿到这个市场上去多少钱?拿到那 个市场上多少钱?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作品出来面对任何一个市场的时候,它的整体10万到12万,像这样的范围是不应该改变的,这个就是整体市场的需求 价格。你另外开发一个系统,价值体系来,出现个500万或者其他的价格,之后这个500万还是要和市场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时候风险太大了。
机构收藏和个人收藏的变化您怎么看今年整体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市场?
金秀花:文 交所今年的情况比去年会稳定多了,可能有一些人继续做,有一些人只是跟风,难度这么大,可能有一些人就取消,各自的局面会比较清晰。艺术基金应该是很好的 一个结合,因为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比如一件作品五年、十年,再返还到市场,跟当时画廊的市场价格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靠资本力量去实现的,然后这个 当中产生利润再返回给投入者。这能解决一些好的作品要面对市场的时候资本不足的问题,这个是我觉得可行的。当然有一些基金收的作品还不错,不过我特别反对 比较短期的基金运作,因为短期基金影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也好、画廊也好,可能控制不住整个的市场变化。比如说画廊一年之后还是按照画廊的市场价来卖, 一年后跟现在卖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因为画廊销售的都是新的作品。基金卖的老作品要增值来卖,整个艺术价格的体系就会被扰乱,最后受伤害的是藏家。藏家如果 受到伤害这个是直接对着作品来的。他觉得我是从金小姐这儿买了100块钱,从基金那儿买120块钱,基金一年要完成20%的利润,从基金那儿买,他最终觉 得吃亏了。这个气不会冲着基金来他会觉得这个作品不靠谱。所以从社会影响、藏家信心度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所以,我觉得起码三年、五年,像五年的基金是 靠谱的,比如我还在卖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是卖五年期的作品,所以他们怎么定价是跟画廊没有关系的,而且他们可以上拍。跟画廊、跟艺术家也没有什么关 系,是二级市场对老作品的一个反应,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合理的。
还有个人藏家这一块,像我这边的藏家,我觉得还可以。从收藏艺术品入门开始只是追油画,这样的人也有。慢慢也会对装置有需求,还有其他门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藏家也都是很刻苦,以前就是看图片,现在自己看文章看画册。
当然现在对批评界的力量也很担心,一个是批评家的学术能力,第二个是他的影响力。因为很多批评家或者理论家要越面对很多的展览,而且他也面对利益结构的 关系时,我们会担心批评家的专业性和操守,怕受他的影响。不过,我觉得理论工作部分的作用是很大的,有时候像我们的藏家就很刻苦去读书,包括为了了解这个 艺术家或者为了解这个艺术家背后的一些事情他去找资料看。有时候会告诉我哪本书挺好的,你可以参考那本书看这个作品,大家对这种信息的共享越来越投入。确 实当代艺术可能比老的艺术类别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在发展当中,他的作品所处的环境也在变化当中。所以看一些作品,大家对背后的故事、环境都会很关心。画廊按 照自己的想法推一些艺术家或者推一些作品,也会认识有限,藏家自己看了很多书之后告诉我,你读一下这个人的书对这个艺术家会梳理得很好,我们就会找那本书 看,这样的一个互动也挺好的。 我觉得整个个人藏家的情况,眼光会越来越提高,他思考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不仅仅是画挂在我办公 室很好,而是开始看装置、看影像脱离看一件作品好看、功利性的问题,他已经是对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文化环境感兴趣,这是很好的变化趋势,当然不是说每个藏 家都那样,我是希望都能面对这样的一个藏家,不管是他能买什么,几万美金的作品也好,或者几十万美金的作品也好,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我希望是能多面对这样 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