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专电(记者 万一)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以每年近900场商业演出、90余万人次观演的巨大吞吐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极具影响的演出运营机构。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秉承“人民性”的宗旨理念,坚持对公众进行持续、高品位的艺术普及教育,不仅培养未来观众,更以艺术反哺大众。
不少专家认为,国家大剧院坚持“滴灌工程”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的实践,对于拉近普通观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确保公众的文化权益,同时让高雅艺术真正得到有效传播,有很多有益启示。
“高品位”的艺术普及
以专业性强、系统程度高、形式丰富生动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和演出,丰富公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是国家大剧院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初衷。经过三年 多的运营,“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面对面”等一批品牌栏目日益成熟,“青少年艺术周”“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 精品展演周”等活动也让公众全年均有机会走近艺术,欣赏艺术。
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4000多场,累计参与公众超过160万人次;260多万人次的游客在国家大剧院观看各类主题艺术展览、欣赏公共空间演出,接受艺术熏陶。
“普及并非凑合,普及也要确保高品位。”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以高品质的普及演出和活动回馈广大公众是确保“人民性”宗旨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
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积聚了近400位专业水准高、热心公益普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推动艺术普及事业。仅“周末音乐会”一个栏目,就 有40多个国内外专业艺术团体及演奏家、19位知名指挥家倾力参与,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罗马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等一线 团体。陈佐湟、谭利华、李心草等知名指挥家,以及蔡崇力、周广仁、鲍蕙荞等演奏家纷纷加盟。
低票价凝聚“铁杆粉丝”
以“周末音乐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普及活动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并凝聚了一批铁杆粉丝。目前,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和演出的品牌栏目上座率均保持在95%以上,会员数量稳定增加。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第四设计所的设计师赵亮堪称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活动的铁杆粉丝,近两年来听了近500场讲座。他说:“大剧院是我的 精神家园。”职业画家魏丹驹每周一定有两天呆在国家大剧院,在他看来,这里呈现着“大气象”:普通老百姓可以触摸最高艺术殿堂;艺术爱好者和青年艺术家可 以互相交流学习;大师们可以通过思想的碰撞促成艺术的升华。
“立院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响亮口号,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在陈平看来,高品质的活动和演出,如果不能为公众 触及和享用,“人民性”就是一纸空谈。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坚持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确保艺术普及工作持续开展。“这2000万元,很大一部分是我 们演出运营的收入,另外一部分来自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
正因为如此,公众参与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演出和活动的门槛很低,甚至很多活动都可以免费参加。“周周都有音乐会,场场都是低票价”的“周末音乐会”票价40元/人,会员购票仅需10元/人。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大学生、京郊山区学生、农民工子弟、残障儿童免费观演已超过2万人次。与首都文明办联合主办的“做文明 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主题活动,已组织近15万市民观看演出、参与活动。通过“艺术普及进社区”、网络艺术行等多种渠道惠及百万市 民。
让更多人分享 艺术才有未来
一项不被关注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大剧院管理者深知,艺术精品不应该是深巷中的美酒,只有与更多的公众分享,艺术才有未来。为此,国家大剧院打破剧院“围墙”,与大众传播媒体和新兴媒体联手,传播高雅艺术。
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联合多家网站,对180多场活动进行了直播或录播;与凤凰卫视、北京音乐广播等媒体合作常年呈现艺术普及专题节 目;每年的“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中秋音乐会等重大演出,国家大剧院都在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多个户外大屏同步直播。
今年,国家大剧院继续加大艺术传播力度,由等观众上门到送艺术到公众身边:发行“歌剧VIP畅音卡”,通过特惠票价培养歌剧观众;在官方网站推出古典音乐频道,打造属于公众的免费的网络艺术殿堂;策划出版《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丛书,拓宽艺术普及覆盖面。
很多知名艺术家和观众都感受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变化:观众越来越专业,观演环境越来越好。陈平说:“大剧院着力艺术普及与观众培养的‘滴灌工程’已显成效,有观众、有市场,艺术才有发展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