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别署二乾书屋主人。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 业,师从张文俊、陈大羽教授,留校执教。1984年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1985年,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中国画 画家。1989年在南京师范大学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张友宪聊斋人物画展》。199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1993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张 友宪画展》,1995年组织并参予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教师作品系列展。1996年应邀赴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授课并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应邀参加江苏美术 家赴德国画展。1998年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授课并举办中国画讲座。2000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张友宪罗汉系列画展》。 出版有《画家之路·国画山水》、《友宪素描》、《美术家之路·国画人物》、《张友宪芭蕉系列选辑》、《张友宪水墨画》、《张友宪中国画作品选集》、《张友 宪人物画精选》、《张友宪扇面画精选》、《黄瓜园画谱》人物、山水、花鸟三册。《中国画教学大图典·写意花鸟卷》等。现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 授中国画人物兼及山水花鸟,画界评其是当今中国画坛最具潜质的实力派画家。刘海粟大师称赞其作品用笔良好;程十发先生为其《聚蕉图》题诗曰:友宪画蕉,六 法精粹,使我拜倒。德国巴斯夫公司以重金购其《松树》系列悬挂总部,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詹姆斯·埃金斯教授曾专访二乾书屋谈艺,评价其作品为中国画发展之 正途。
1978年 以速写科目满分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1979年 赴云台山,观沧海,画卧龙松,作水墨人物写生。
《男人体》作业选送全国第二次素描教学研究会,是当时《新美术》选登的南艺唯一作品。多次目睹刘海粟校长作画,深受影响。与刘的山水画研究生董欣宾过从甚密,尊为师长。
1980年 登太华,揽黄山,寻乾陵,观唐墓,走大禹渡,临永乐宫壁画,濯足黄河。
李海粟称赞其作品“中锋用笔,极好。”
1981年 泛舟新安江,登雁荡,游富春,觅言子陵钓台,走四名山区。
南艺中国画三年级学生作品在南京博物院展出。亚明先生到场观看,评价甚高,同时严肃指出“学习中国话不能仅仅当成个解决技巧的问题,要多读书,哲学的、历史地、文学的。否则,不是我吓你们,可能一辈子停留在目前水平。”
董欣宾赠《辞海》一部,从此读书作画更勤。
1982年 上井冈山,登鼓浪屿,夜听海涛,静思艺道。
毕业创作《江宁织造土》获好评并发表。
1983年 尝试用红泥、染料作画,常茶馆通宵达旦,被同行称为“黄瓜园里最用功的人”。
《父亲》素描系列被誉为“建国后最优秀的素描作品之一。”知艺道情性至尊。题画句有:“为画而面不成画,有感发泄劣亦佳,狂笔横扫嫌未足,恶墨如雨拼命洒。”
为金陵饭店旋宫作巨幅壁画,一度丙烯颜料过敏,恢复后更勤与水墨,知世事丹青皆自然为上。
1984年 《三口之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全国助教班学习一年,作大量试版、铜版、连环画及人体写生。
1985年 《晨》入选国际青年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
《白描人体》在江苏青年艺术周展出,引起关注,有文章称其为“能勾得住观众脚步”的作品。
1986年 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勒尚谊批示法涵邀请赴京展出的《江苏九人中国画展》。
冯其庸先生观看后希望能收藏《江宁织造土》。
黄永五先生面对红士染料所画的作品连连感慨“画得好,但可能因为穷,土也用上了。”在中国美术馆见到黄先生作品上用金粉,不觉笑道:“果然富贵”。
上海美术馆看海派三杰画展,感动于中国画的传统魅力,决定走继承发展之路,遂将几年所画探索之作数千幅付之一炬,先前曾以《聊斋》为题作画,自此更借所喜 狐仙故事为依托,苦研传统笔墨,题画句有“用笔深厚看老缶,水墨酣畅学蒲华。为求清越脱俗气,新罗八大常在手。”
应无锡教育学院邀请前往讲学。
《江苏画刊》专题介绍。
《烟壶》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三等奖。
《存心草》参加全国建军60周年美展获佳作奖。
1987年 心 无旁贷,潜心笔墨。认谓“画中痴”,自笑“纸老虎”。题画句有:“子读蒲公书,最动情与孤女缶志不二真性矣。近年尝以之入画,始用淡墨勾线,复用淡墨渲 染,以求水墨细腻也。衬景清寒,或奇石或枝柯,或赴云墨色一片。两度往无锡挥毫,美画多题跋。识者顾予‘宜再浑’,复更吮毫濡墨。积稿数千,累画遍地,或 有所得,亦未之知。唯《聊斋》中萧瑟冷寂之境,狐女佳人之情,梦魂萦绕,其前世婚缘前世债欤。”
《莫愁湖西图》选送日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美术馆》特别展,发表于日本静冈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印行的《中国百景》画集。
1988年 强烈意识到“艺无止境”,真正的成功只存在于不断追求的过程里,直觉中浮现“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此生求艺之道。
作品相继发表,其中《勾线小品》被专业刊物称誉“妙趣横生,亲切动人,有自己的风格。”《中国连环画艺术》上发表的《西厢记》配有评论“严肃的艺术家尽管他已经是有所本了,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创造性,他要用自己于意味的形式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自己的理解和思素。”
1989年 《聊 斋画展》引起各大媒体、画界、理论界和收藏界的兴趣。《扬子晚报》评论说“作品渗透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在传统技法中折射出现代的审美意识。”《新华日报》 写道“从现代派脱出,一下子回到了传统,而且像模像样,酣畅的笔墨中透露着几分挥写自如的洒脱,这中间的反差不可以道理计”。李小山在《江苏画刊》上撰文 “友宪把《聊斋画展》看作自己以往努力研究中国画笔墨的总结,看作自己下一步艺术生涯的新起点,它是雄心勃勃的,他对自己最终能否成功考虑得不多……,他 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想法,这个想法可用几年前的一个题画句字概括:脂粉气,书卷气,否也,生命而已。其意思即是他追求的境界不再画本身,而要表现一种生命力 的搏动和强大,表现生命过程永不停息的流动,他对张扬生命力的追求,他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深入探究,广泛吸收以后,会以一个达成画家的耀眼形象站起来。”
应湖北黄冈艺术学院邀请前往讲学,游东坡赤壁。
《模范丈夫》、《金陵十二钗》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 临 习元人竹法,渐悟自然之理。继而由校园内的竹子写生入手,松树、芭蕉、棕榈、桃花、玉兰、紫薇……夏炎冬雪,一发不可收拾。题画句有“蕉叶丛中清静,日复 一日生情,缘何经受风霜,丹青最怕惯性。”有章报道:“张友宪不满40岁,已经初具自己的画风,对此他并不乐观。他说绘画最怕惯性,惯性最后会变成概念 化,程式化,然后逐渐僵化,为此,他不断提醒自己,要有新的发现,捕捉新的东西。”
《画家之路、国画山水》出版。
《江苏画刊》第二次专题介绍。
1991年 继续校园写生。并开始对景创作,在写生巨制中添加人物,代表作品有《耳熟松风万古音》,后被著录于《江苏美术50年》。题画句有“挺颈敛领,拔背含胸,沉肩坠肘,尾间中止。以拳理行之用笔,用焦墨点虬枝。”作扇面画数帧。题扇面句有“旧余扇数面,写而为读书之憩,不觉渐熟其性,知异形同质,复而可得丰厚,异质同形,累而能致雄秀,相叠之间,用心松活,情注处出清于浊。”
董欣宾说:“你的画贵在得一个‘冷’字,与你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对应,殊今世画坛少有。你又能以写生为强项,好自为之,可追一流高手。”
封面画作品《杨乃武与小白菜》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奖优秀封面奖。
《友宪素描》出版。
1992年 寒来暑往坚持写生,无形中活跃了校园学术空气,引起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关注。社长程大利主动到二乾书屋商谈出版写生集事宜,先后两次派编辑来选画拍照。
拜访苏州“过云楼”主人,受其“中国历代大家没一个写不好书法”的提醒,会意唐人中国画“归乎用笔,工画者多善书”之论,开始拜访书坛名家,甘当小学生,与书法专业同学一道听课做练习。
刘 伟冬在《艺范》上撰文写道:“如今创新的冲击已为人们所习惯,传统艺术也受到多发面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潜心于传统艺术的研究到需要几分勇气了。应该指出 的是友宪虔诚地潜入传统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必要的精神物质的准备。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够卓然走出传统,与他所景仰的古今大师对话。”
《张友宪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周末》辟专版用“恶墨如雨拼命洒”为题写书名文章。
《新闻晚报》报道“他的画含有冷清的韵味,……”。《文汇报》介绍“一个以心作画的青年画家,……状物画人均紧系一个‘情’字。”《解放日报》评论“画家女理解是自己对大自然规律富有哲学意蕴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对人生和中国画所以有持续生命力的深入探究。”
方增先馆长说:“艺术问题多年来争论不休,今天,张友宪同志用他的作品讲话,很说明问题”,并作出决定:用超出一般收藏品的价格购藏展品之一《觉今是而昨非》,后著录于《上海美术馆藏品选集》(第一集)。
程式发现生观展后欣然题句…怀素书蕉,友宪画蕉,六法精粹,使吾拜倒。
《画廊》专题介绍。
1993年 每天坚持与书法专业同学一道做晚自习。
为画佛教故事,访栖霞禅寺,知佛在心中,拜佛若即得福,则佛无异贪官矣。
借宿中山陵七号,读书,写生,创作月余,得稿甚富。题画句有“沉心静虑,独坐萧杀,以听寂寂之音。”
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张友宪画展》。多家报刊杂志电视作专题介绍。
《艺 范》刊发的“生命的律动”一文写道“人们会经常看到,友宪在附上宣纸的大画板上聚精会神的写生作画。历史上所记载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的曾云 巢写生景象似再现于他的身上。一种对自然、对艺术的强烈的爱,如电流便穿他的全身,情节难舍,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他在写生创作散记中说:“笔饱 墨浓直入生宣,乃心中最觉酣畅之时。唯其如此,他的作品,才可能安置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才可能体验着‘天人合一’,的真谛和难以言传 的国画奥妙。”
1994年 艺术语言的多方尝试,积累,数年融情入境的对景写生之功,皆看成深入中国画堂奥的前期准备。
题画句中:“传统和生活好比两条腿走路,无论快慢,都丝毫不应该影响和阻碍心的自由,故尔临摹中往往是借题发挥,写生中常常能对景创作。”
特制超长杆毛笔,以供读书习字之余挥洒,豪兴到处有“文长安再”四字题跋。
《收藏天地》小姑撰文“张友宪化作以多种面目的题材,多变的风格,迥然不同的创作手法来展示自己所具备的多层次修养和绘画语言,让人观后自由另一思考:今后中国画坛上会否该有这类艺术家来主沉浮?”
香港《大公报》专题介绍。
《收藏家》专题介绍。
1995年 创意策划、组织并参加《南艺中国画教师系列作品展》暨研讨会,引起社会反响。
《新华日报》以“江苏美术学院派的崛起”为题,写南艺教师学术画展引起的新话题。
《南京日报》专版介绍系列展作品,并称该展“突破了一般联展的模式”。
《美术报》用“展示学院派艺术魅力”为题作了报道。
组织并参加南京艺术学派和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师作品交流展。
《张友宪芭蕉系列》行世。
《新华日报》用“张友宪的芭蕉之象”为题作了专版介绍。
香港《文汇报》整版介绍,署名蔚沿的文章写道“友宪的画通过传统之‘流’回溯到了传统之‘源’……友宪考虑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样式’而是大道自然的‘风 格’……友宪不仅有芭蕉之‘象’,而且还有一系列巨松之‘象’,瘦竹之‘象’,高士之‘象’……他在‘象’上倾注了连绵不断的深情。应该是说正是‘象’是 他沟通了传统源头活水,又正是…‘情’是他超越‘象’,显示出艺术原创的内力和富有现代意蕴的探求。”
1996年 出资邀请南京大学七位知名学者来南艺举办讲座。《扬子晚报》用“南艺人文科学讲座引起反响”为题进行了专门的报道,其中写道“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张由宪说:学习中国画创作不仅仅是学习技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修养。”
应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邀请前往讲学,并举办画展。
《厦门日报》专题介绍“再见是中国画美学原则的同时,能自然融入强烈的个人感情。他以书入画,文、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率厦门大学生往永定一带写生。
《新华日报》辟“名花欣赏”目标,用“天然去雕饰”为题介绍写生作品《门前竹》。
书法作品《自作诗》参加爱知县-江苏省《教师书法作品展》并发表。
《张由宪水墨画-挂历》出版。
1997年 率中国画专业学生往太行山一带写生,曾宿王金庄,艰苦异常。复往洛阳赏牡丹,得“娇艳欲滴”四字真境。由嵩山少林寺,惊十方禅院五百罗汉之奇:自左起择一喜欢者与自己同岁之数者,其像恰与之仿佛,信中国艺术“类相”之功居伟也。
参加南京博物院推出的“金陵六家画展”。
赴德国参加“四大高僧和江苏其画家作品展”。《松-四屏》被巴斯夫总统部重金购藏。
去法国参观卢浮宫、奥塞博物馆。
参加江苏省美协组织的“皖赣千里行写生团”,夹在省美术馆举办的画展。
《美术报》用“与古今大师对话”为题整版介绍,并刊登“张由宪黄瓜园写生散记”。
《新华日报》约请,为演艺明星杨兰、李丁、冯小刚、孔祥东、宋春丽、沈丹萍、丁嘉丽、于文华、陶慧敏作速写像,以配合九位的文章在明星专版上发表。
《张由宪中国画作品选集》出版。
1998年 应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为初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部分作插图逾百幅。
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授课,举办讲座。
《江苏画刊》第三次专题介绍。同时发表于黄惇先生的对话。李世南先生来信表示完全赞同其有关中国画问题的观点。
担任《中国高等学院工笔画新作评析》编委。
署名二乾书屋主人编撰的《黄瓜园画谱》人物-山水-花鸟三色同时出版。
《每日桥报》用“数年磨一剑”为题发表书评“该画谱乃为近年来众多画谱中比较出色、精彩的一部,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传统把握上,都充分吸收了传统画谱的长处,同时又力求通过现代印刷手段将传统艺术内在精神风貌彰显出来,弥补了就画谱这方面的不足。”
《当代中国线画-人物卷》著录作品9幅。
1999年 《中国当代画家-线描人物造型》著录作品15幅。
主编《中国历代线描经典》。
《艺范》发文“艺术的精神和画家的自觉”介绍“张由宪的从艺观”。
《书画家报》整版介绍。
《江苏美术》选登的非泳文章写道“在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过程中,有幸师从张友宪老师学习中国画,感触尤深的是其严谨独到的治学方式及对中国画宽博的认识,从中得出一些感受:
-文化的形成更多与地理、环境有关,这是上天安排的,不属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的。
-中国土人‘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胸襟是宽博豁达的,对艺术的追求,有着超越狭隘个人情感的高原境界,在如此境界的艺术面前,谈如何让他去适应凡夫俗事,尤如本末倒置。
-写意画是用来抒写胸中逸气的,所表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境界,若以此用于写实,刻画形而上的状态,并非其所长。
-传统的中国画是不会过时的,因为它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体现,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当下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波及到中国画上也是正常的,以中国文化哲学上强大的圆融性及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来看,眼前的冲击只是暂时的。
-强调绘画性的作品,在表现上都有以人为本的共性,绘画性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类情感的戏剧性描述上,或对游戏升华的一种观念的表现,经烘托、刻画产生最强音,这也与就是张由宪画中‘力’的生成之道。”
《张由宪人物画精品》行世。
《参考消息》整版介绍。
2001年 飞《新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上天山、游吐鲁番。又飞喀什,领略异域风情,听十二木卡姆。
作《新疆归来图卷》等,题画句有“人皆为到西北大地可以感知苍凉,觉自身之渺小,今日深处其间,苍凉而悲壮,却丝毫未查自身之渺小,何耶?车行数百里,连 天接地的山恋似宇宙之手随意撩拨成形,气脉略纹理若狂风吹皱。放眼天机,小山川之微尘,悟精神之高扬。忙忙间,一个‘人’字特立苍穹,或与古贤作画中宇宙 意识暗合。”
《金陵书风》约书法二件供发表,其一内容为“一笑脱俗。辛已岁春始,与袁泓、金晶登紫金山麓,每至峰巅,闻二女无忌大笑,万物增秀,心旷神怡,因生四字记之。”
二十一世纪著名画家系列传记小说-张由宪卷《古意生处》出版。
《张友宪画集》出版。
二到太行山,得册页一本,速写数十帧。题画句有“观北宗山川正壑,云南总笔墨性格,此吾所以坐太行而写自然本貌之意耳。”《聚焦图卷》、《鸡鸣太行图 卷》、《新疆归来图卷》、《城郊小雪图卷》、《秋境惬意图卷》同时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在序言中写道“纵观张友宪先生的作品,能使我们得到很多启发,南就 是:凡是能感动人的作品必然是感情真挚的。感情的真,是绘画必具的品格,会画中感情的真,来源于作者的素质与修养。中国画是最能真切传达人的感情的艺术表 达方式,是最有人性的,张友宪先生的话通过含蓄而有新意的笔墨语言以其丰富的感情内容和特有的精神性,感染熏陶了人们的视觉与心灵。这也是我们向社会推出 张友宪先生这本集子的初衷,相信这本集子的出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2003年 鲁寻踪,到溜川,游博山,听梓撞山罄声探鬼谷洞,饮鬼谷泉,石海伫立,思绪遥接百代。郎绍君先生点评:“张友宪能画人物、山水和花卉,风格也趋于多变。展 出的《儒林外史人物》新苗古拙瘦劲,略具装饰性,似借鉴了传统线刻板画的特点,人物动态夸张,表情生动,《唐人诗意》构图奇巧,笔画自然,若不经意。其画 山水和山水人物,勾染间用,笔迹锐利,意象萧索,是一种粗服乱头,荒率不拘的风格。”
《友宪小品五十图》出版。
2004年 清明前率学生赴浙西大峡谷写生,得《存肉身与造化册》。
秋初,宿五台山下,得《尘缘未了集》,
题画句有:“融肉身子造化,成法眼在自然,山石林木间振笔,清风暖阳下施墨,坐望自然本貌,有忘言者与语否?”
《天降大任》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婉拒浙江美术馆购藏美意。
《张友宪中国画选集》出版。
《张友宪金笺二十品》行世。